如何提升学生《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8-25 12:55:21

如何提升学生《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摘要:本文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耐心引导,以身作则;地缘优势,特色教学;情景表演,亦娱亦学;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建立联系,贯通古今;实践教学,学以致用。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71-02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肩负着传统中华优秀语言与文化的使命。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课程难学、难懂,言语陌生,枯燥乏味,犹如天书,缺乏社会实践的结合,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要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无疑是个挑战。以下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出发,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耐心引导,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古代汉语》知识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学识服人,以德服人,以身立教。

具体而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让学生阅读古典文献。但很多学生课后很难自觉执行。因此,由于学时有限,可利用每周的读书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求每周有专门时间用于交流读书心得),指定相关篇目,要求学生与教师一同阅读经典。我们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句读,到字形、字义,以及注解,详细阅读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一部分。又如,在强调《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序法的重要性的同时,教师可先背会540个部首,并会书写小篆字形,并掌握每个部首的字义。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以身作则,对文献与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及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志向。

二、地缘优势,特色教学

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在全国是少有的,福建境内有七大方言区: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这些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全国方言中也是罕见的。闽语的存古性(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特征)也例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中,闽南方言素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美誉。华侨大学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处于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包围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

在古汉语课程授过程中,一些古汉语词义往往至今仍保留在闽语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方言作为例证,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母语的了解,也能加强对古汉语词义的认识。例如,古汉语“走”的意思为跑。除了通常教师采用的字形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走”),引用《说文》等字典辞书及相关文献作为辅证外,我们还会以闽语作为例子,让几位闽方言区的学生用方言读“走”tsau。只要有方言语感的学生,立即能意识到方言中的“走”为“跑”之义。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行走、走路”之义的则用“行”。这些都恰好与古汉语词汇中的语义相吻合。

因此,在课堂上偶尔使用方言,可以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节课堂气氛,亦能让非闽语区的学生感受闽语的魅力,从而对学校所处的区域产生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用闽南语吟诵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音与闽音之间的联系。

三、情景表演,亦娱亦学

教材中的一些文选涉及的人物较多。若单纯采取教师讲授的形式,有些学生对故事情节印象不深,从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是提不起兴致,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阅读或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选取了几篇文选,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了解。

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所选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为例,该文主要讲述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但当中出现的人物关系,称谓比较多。有时容易让学生无法找到称谓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郑伯与庄公,武姜与姜氏,公共段、段与大叔,子封与公子吕,等等。若直接从文段第一部分讲起,逐个解释,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而无自己的思考。因此,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有人物及称谓的方式,再引导学生梳理出这些人物的称谓缘由,最后让几位学生分配角色,分别扮演文中出现的相关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在情景表演中,可以让学生用白话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学生直接读教材、照本宣科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翻译文言语句。了解学生易出现的知识点错误,从而在表演之后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些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表演中直接将“羹”解释为汤或肉汤。这也是其他同学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抓典型,可以有效避免同类现象的出现。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对于古代文选改为话剧的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在学校举办的文化节中,有些学生还选用了来自《左传》或《战国策》的故事。这也是对教学成效的一种证明。

四、经典诵读,培养语感

作为古代的书面语体,古汉语记载了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然而,很多学生在未接触《古代汉语》这门课前,都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中学文言文联系起来。而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若过于偏重语言学知识点的讲授,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教材的选文看,前两册主要集中在先秦的文献,由于时代较久远,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因为无法流畅阅读,相应地,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很薄弱。

诵读是提高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达到“厚积薄发”。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在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单元都设立了诵读环节。有时利用课前的10分钟,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相关段落。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还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建立联系,贯通古今

《古代汉语》这门课似乎实践性不强,与学生个人的联系比较弱。学生往往认为没有切身的体会,也无实用价值。然而,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因此,古今汉语之间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带动他们对古汉语的掌握,这需要一定的技巧。

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第一和第二单元(涉及词的本义、引申义、汉字结构等)通论的理论性较强。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可以首先提出让每位同学认识自己姓名。这种认识不是文字书写上的认识,而是每位同学名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汉字构造、来源的认识。尽管名字一直伴随他们近20年,但当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时,几乎没有一位同学能在不具备古汉语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即对自己姓名中出现的字形及词义做出分析。这样的提问方式,立刻让学生意识到古汉语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个人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水道渠成地引出第一、二单元通论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课后还交流自己名字字形及本义等相关问题。教师课后应做功课,通过查阅《说文》等相关文献,将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先做出分析。在课上,虽然由于时间限制,无法一一讲解,但可以举几个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的例子。例如,以同学名字中带“雅”的名字为例:

许慎《说文解字》:楚乌也。一名O,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楚乌也。一名O。一名卑居。秦谓之雅。楚乌,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鸟部曰。 ,卑居也。u此物也。郦善长曰。按小尔雅。纯黑返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返哺者谓之雅乌。尔雅曰。O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庄子曰雅贾。马融亦曰贾乌。按卑居之为壁居。如史记卑耳之山u齐语壁耳之山。卑壁同十六部。卑俗作鹎,音匹。非也。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从隹。牙声。

从以上文献看,“雅”的本义当为乌鸦的一种。今天现代汉语中的义项:正确,合乎规范;高尚,美好;这些词义应当都属于假借义。因此,从同学名字所使用的“雅”词义来看,自然不会是本义,而应当是假借义。

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虽然存在迥别的情况,但更多是存在联系的。要建立古今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不要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六、实践教学,学以致用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多方尝试,开展多种实践性活动,将藏书楼、各类书院、各种名胜古迹中当作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基地去,真实感受古代的氛围,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例如,通过校外联络,我校与厦门市华侨博物馆、泉州历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均有相关的联络。在为期两周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利用几天时间专门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实习基地。而结合古汉语学习的特点,通过参观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古代汉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古代汉语》在《孟子・告子上》一文中,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此处的“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尽管在课堂上,对“豆”的本义和假借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大体了解了古器皿的大体外观,但是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通过参观华侨博物馆,在馆藏的近7000件文物中,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这些直观的认识无疑是课堂教学之外很好的补充,具备课堂教学无法完全达到的效果。总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上一篇: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议高校理工科学生管理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