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

时间:2022-09-02 02:19:09

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

摘要:阐述了重庆工商大学建设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指出了该校在学科结构优化、学科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科研团队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等七个方面建设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举措,为经管类高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特色学科群;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5-02

一、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更注重对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学科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对于经管类大学,优势学科群打破了行政体制性壁垒,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平台,使多学科的师资、课程、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研资料等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一方面避免了“麻雀式”的重复建设,让以往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存量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用到最有效用的地方,实现增量资源及时有效扩大。因此,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庆工商大学立足本校经管类特色学科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二、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

重庆工商大学是以经管文为主的经管类特色院校,拥有重庆市高校规模最大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在新形式下,重庆工商大学提出了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打造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团队和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学科体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要求,使本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是:第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第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第四,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人才“四位一体、交融互动”国际化培养模式。第五,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创新、五项任务”的建设内容,即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制和机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发展一批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出产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成功推进一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瞄准成渝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内相关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围绕企业价值链,构建学科生态链。强调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并突出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专业,以及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等专业。

2.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积极探索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规律及其对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特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于专业间的协同提高本学科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协同相关院系的发展。全面整合科学研究和教师资源,统筹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学科规划规范相关专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发展计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科的发展,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3.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监控机制,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教学资源库,升级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评估机制、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工作站,完善校企联盟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工作模式。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多渠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培养1~2个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外高级人才为团队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争取引进国外高学历人才1~2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优势教学科研团队。形成5~8个优势教学科研团队,每年推出8~10名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出国交流、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拓宽交流渠道,拓展教师队伍视野。每年派遣2~4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使50%左右的教师有国内外学习访问的经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遴选和培养企业与社会实践双师型、专家型教师8~10名,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的发展。

5.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6.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服务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本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标准,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将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纳入到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中。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发展机制,加强统筹,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创立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使其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7.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科发展工作计划,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资格认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同时,要努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制定科学的留学生培养计划,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围绕着激发和调动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任聪敏.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5,(01).

[2]华艳,梁矗军.区域产业升级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5,(03).

上一篇:微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 下一篇:在平凡的实验课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