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的贮藏方法

时间:2022-08-25 12:54:52

水稻种子的贮藏方法

稻种有稃壳保护,比较耐贮藏,只要做到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控制种温和水分,注意防虫等工作,一般均可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1.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冷却入库,防止混杂

稻种成熟阶段正是农忙季节,有时因为工作安排上的困难,或没有掌握品种成熟特性而将种子过早或过迟收获。过早收获的种子成熟度差,瘦瘪粒多不耐贮藏。过迟收获的种子,在田间日晒夜露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物质多,有时种子会在穗上发芽,这样的种子同样不耐贮藏。所以,收获时必须充分了解品种的成熟特性,做到适时收获。

未经干燥的稻种堆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发热或萌动甚至发芽会影响种子的贮藏品质。一般在早晨收获的稻种,即使是晴朗天气由于受朝露影响,种子水分可达28%~30%,午后收获的稻种在25%左右。因此,种子脱粒后,立即进行曝晒,只要在平均种温能达到40℃以上的烈日下,经过2~3天曝晒即可达到安全水分标准。曝晒时如果阳光强烈,要多加翻动,以防受热不匀,发生爆腰现象,水泥晒场尤应注意。早晨出晒不宜过早,事先还应预热场地,否则由于场地与受热种子温差大发生水分转移,影响干燥效果;这种情况对于摊晒过厚的种子更为明显。机械烘干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灼伤种子。

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应采用薄摊勤翻,鼓风去湿,加温干燥,药物拌种等方法迅速将种子水分降下来。加温干燥的种温不宜超过43℃,否则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力。药物拌种是一种应急措施,将药物拌入湿种子内可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在短期内能预防种子发热和生霉。试验表明:含水量为28%的籼稻种子5000kg均匀拌入丙酸4kg,在通气条件下可保存6天,在6天之内能将种子干燥,基本上不影响发芽率。用0.5kg漂白粉拌在500kg稻种内,可得到同样效果。如果用在其他种子上,要适当降低药量或事先经过试验。

经过高温曝晒或加温干燥的种子,应待其冷却后才能人库。否则,种子内部温度过高会发生“干热”现象,时间过长引起种子内部物质变性而影响发芽率。热种子遇到冷地面还可引起结露现象。

水稻种子品种繁多,有时在一块晒场上同时要晒几个品种,如稍有疏忽,容易造成品种混杂,因此种子在出晒前,必须清理晒场,扫除垃圾和其他品种种子。出晒后,应在场地上标明品种名称,以防差错。入库时要按品种有次序地分类堆放。

2. 控制种子水分和温度

水稻种子水分含量直接关系到稻种在贮藏期内的安危状况。试验证明,种子水分降低到6%左右,温度在0℃左右,可以长期贮藏而不影响发芽率。水分为13%的稻种可安全度过高温夏季。水分超过14%的稻种,到第二年6月份发芽率会有下降,到9月份则降至40%以下,而水分为12%以下的稻种,可保存3年,发芽率可达到80%以上。水分在15%以上,贮藏到翌年8月份以后,种子发芽率几乎全部丧失。然而稻种水分对发芽率的影响,往往与贮藏温度密切相关。贮藏温度20℃,水分10%的稻种可保存5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温度在28℃,水分为15.6%~16.5%的稻种,贮藏1个月便会生霉。因此,种子水分应根据贮藏温度不同加以控制。在生产上,一般对早稻种子的入库水分应严格掌握,这是因为早稻种子须经过高温的夏季,而且曝晒条件较好,种子容易降低水分。对晚稻种子,尤其是晚粳稻种子的入库水分,可适当放宽一些,这是根据晚稻种子入库时气温较低,干燥条件比较困难,粳稻种子水分又不易降低等具体情况而放宽的,但是种子水分不能放得过宽,以免发热和生霉现象。晚稻种子的水分,一般不能超过15%,而且还须在晴朗天气进行翻晒降水。总之,须经过高温季节贮藏的稻种,水分必须严格控制,进入低温季节的稻种,水分可适当放宽一些。通常是温度为30℃~35℃时,种子水分应掌握在13%以下;温度在20℃~25℃,种子水分应掌握在14%以内;温度在 10℃~15℃,水分可放宽到15%~16%;温度在 5℃以下,水分则可放宽到17%。但是,16%~17%水分的稻种只能作暂时贮藏,应抓紧时间进行翻晒降水,以防高水分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发生霉变。

3.治虫防霉

3.1治虫 我国水稻主产地区的特点是高温多湿,仓虫容易滋生。仓虫通常在稻谷入仓前已经潜伏在种子内,如贮藏期间条件适宜,就会迅速大量繁殖,造成极大损害。仓虫对稻谷为害的严重性,一方面决定于仓虫的破坏性,同时也随仓虫繁殖力的强弱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每kg稻谷中有玉米象20头以上时,就能引起种温上升,每kg内超过 50头时,种温上升更为明显。单纯由于仓虫为害而引起的发热,种温一般不超过35℃,由于谷蠹为害而引起的发热,则种温可高达42℃。水稻种子主要的害虫有玉米象、米象、谷蠹、麦蛾、谷盗等。仓虫大量繁殖,除引起贮藏稻谷的发热外,还能剥蚀稻谷的皮层和胚部,使稻谷完全失去种用价值,同时降低酶的活性和维生素含量,并使蛋白质及其他有机营养物质遭受严重损耗。仓内害虫可用药剂熏杀,目前常用的杀虫药剂有磷化铝,另外,还可用防虫磷防护。

3.2防霉 种子上寄附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但是危害贮藏种子的主要是真菌中的曲霉和青霉。温度降至18℃时,大多数霉菌的活动才会受到抑制。只有当相对湿度低于65%,种子水分低于13.5%时,霉菌才会受到抑制。霉菌对空气的要求不一,有好气性和嫌气性等不同类型,虽然采用密闭贮藏法对抑制好气性霉菌有一定效果,但对能在缺氧条件下生长活动的霉菌,如白曲霉、毛霉之类则无效,所以密闭贮藏必须在稻谷充分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抑制霉菌的作用。

4.稻种入库后的管理重点

4.1做好早稻种子的降温工作 新入库的早稻种子种温较高,生理活动较强,所以贮藏前期稳定性较差。且稻种入库一般又在立秋以后,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下降,形成明显的昼夜温差,影响到仓温和上层种子,以至造成上层种子水分增加。因此,在入库后的2~3周内须加强检查,并做好通风降温工作。在傍晚打开门窗通风,经常翻动面层种子,以利于堆内热量散发。

4.2做好晚稻种子的降水工作 晚稻种子的干燥受气候条件限制,入库后已进入冬季低温阶段,所以一般对种子入库水分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由于种子水分偏高,会引起某些低温性霉菌的为害以至影响发芽率,这是造成晚稻种子发芽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晚稻种子入库时同样要严格控制水分,超过16%水分的种子不能入库。即使已经入库的种子必须做好降水工作,把水分降到13%以下。水分超过15%的晚稻种子应在2~3周内设法将水分降低,否则在第二年播种时,难以保证发芽率。

4.3做好“春防面,夏防底”的工作 “春防面,夏防底”是指春季要预防面层种子结露,夏季要预防底层种子霉烂。经过冬季贮藏的稻种,温度已经降到很低,由于种子本身导热性较差,使这种低温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当春季气温回升时,种温与气温形成较大的温差,如果暖空气接触到冷种子,便会在表层种子发生结露现象,使这层种子增加水分,并且会逐渐向下延伸。种堆越大,上层的结露现象越是明显。所以,开春前要做好门窗密闭工作,尽可能预防潮湿的暖空气进入仓内。对于水分低于13%,温度又在15℃以下的稻种,可采用压盖密闭法贮藏,既可预防上层种子结露,又可延长低温时间,有利于稻种安全过夏。到了夏季,地坪和底层温度还是较低,湿热扩散现象使底层稻种水分升高,易使底层种子霉烂。

5.稻种少量贮藏

对于数量不多的稻种,可以采用干燥剂密闭贮藏法。通常用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氯化钙、硅胶等。氯化钙、硅胶的价格较贵,但吸湿后可以烘干再用。生石灰比较经济,适用于广大专业户。种子存放前须选择小口,内外涂釉的缸、坛、瓮,无缝、不漏气、不渗水的才能使用。先在存器底层铺上生石灰,再装人种子,然后封口(不能漏气)并放在阴凉处,可延长种子寿命数年。

干燥剂密封贮藏不仅适用于水稻种子,也适用于其他种子,但是对于大豆等油料作物种子,放入生石灰要适当,否则种子干燥过度会影响发芽率。

上一篇:浅论档案文化结构 下一篇: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