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走出去”品味工作

时间:2022-08-24 10:19:54

借调,“走出去”品味工作

每家机构都有着不同的借调制度,不少员工都有借调的经历,在借调期间,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借调,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一场“走出去”品味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说一说借调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咸。

梦想到理想的距离

文/胡秋萍 浙江富阳农村合作银行

2012年2月6日,我从基层行社借调到省联社办公室,在这座熔炉里经受了两年的锻造和打磨。

入行以来,我在自己的宣传岗位上做得游刃有余,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通讯员。借调到省联社后,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激发出了自身的潜能。我开始接触评论员文章、专报信息,参与全省重大活动的筹备,负责浙江农信报的专刊和专题策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不厌其烦修改的必要性,针锋相对讨论的重要性,慢慢参悟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方法总比困难多,执行力是极其重要的能力,团队是成事的关键等诸多道理。这些于我而言,都是受用一生的职业修炼。

借调期间,省联社经历了很多的大事、喜事,我也有幸亲历并参与其中。记得2012年6月《浙江农信报》改版,因时间紧迫,没能想出好创意,我曾急得哭鼻子;筹备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新闻会时,为了准备好现场材料,我曾焦虑失眠;为了举办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同事们连续多日加班熬夜,第二天又精神百倍地“复活”在现场

苦乐是辩证的。当撰写的材料和稿件得到省委和省联社领导亲笔批示肯定的时候,当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的时候,当一次次活动圆满结束、掌声响起的时候,当听到《浙江农信报》得到系统内外赞扬肯定的时候,内心滋生出的成就感、满足感能抵消一切。

梦想,是一件每个人都穿得起的衣裳。而当梦想升华为理想,一个人的青春就会不老,他的生命就能绽放璀璨的光芒。我想,许多年以后,待我老了,终会为自己一生所倾心并奋斗的农信事业而自豪。

从借调走进多彩人生

文/蔡以国

湖北襄阳农村商业银行

2008年,襄阳市联社把我们6个联社的12名同志借调到异地联社工作,时间3年;工资由原单位发,不参加考核。虽然看似待遇很优厚,但很少有人自愿借调,因为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到达借调单位的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起初,每天打扫卫生,开晨会,进行贷款摸底,制定清收方案。随着对当地情况的熟悉,我开始展开市场调查,细分客户,找准路子,确定发展方向,并利用业余时间大量撰写调研报告。3年间,我在《中国农村金融》《金融时报》《农村新报》等媒体发表调研性文章上百篇。而我所在的信用社存款也翻了4番,先后荣获省、市先进单位称号,员工们的工资收入比以前翻了3番,比城区还要高。

在借调的3年里,从基层副主任到机关科长,又到乡镇信用社主任,我的职位发生了很多变化,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家庭困难更是难免。记得有一次,孩子突然发高烧,妻子哭着打来电话让我回家。因下午有几笔贷款需要发放,我只能晚上回家。由于单位偏远,没有公共汽车,我搭三轮车到火车站,转乘两次火车,下火车后坐出租车回到家已是凌晨一点钟,安顿好孩子住院已是凌晨四点半。我连夜往回赶,在早晨八点上班之前到了单位。

在借调期即将结束时,恰逢市直联社改革,由于表现突出,我到市直工作的申请也很快批了下来。在这里工作不到一年,我就成功营销了3家大客户,其中一个客户授信2亿元。

每当和以前的同事们谈论往事时,同事有的羡慕,有的说赶上了好机会。其实,我心里明白,借调只是给了一个平台,只有自己努力、自己把握才能走进精彩人生。如果当初没有借调的平台,我可能连调到原单位的城区工作都难,甚至一辈子也走不出小山村,更不可能接触更多的朋友、同事、优质客户。借调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因为有“借”才有“调”的机会。

漂泊的时光

文/杨轶群 山西省运城市联社

1998年我加入农信社的队伍之中,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借调到县银监办工作,从此开始了我漂泊的时光,不知不觉这一漂就是十年。

从农村信用社到银监办,我的工作角色从一个被监管者转变为监管者,这是一个需要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有点儿像第二次择业的感觉。银监办人员少、工作头绪多,借调人员必须是一个实干家、一个多面手,从报表报告、风险分析、市场准入,到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日常工作都得熟练。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多向同事领导学习、请教,逐渐掌握了银监办的日常工作内容,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肯定。

岁月如流,光阴似箭,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随时间而发生了改变,从农信社经营分析到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从自己眼中的微观金融行业到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分析和研判,从地方金融服务当地经济到当地经济振兴后反哺地方金融,慢慢地,我的学识渊博了,理念超前了,目光看远了。

然而,在借调期间,看着银监办同事们参加银监分局的演讲比赛、联欢会、运动会等各项活动,自己却只能在羡慕和期盼中度过。因为,作为一名借调人员,我不可能参与其中。而联社的各项活动我也没法参加,和原来的同事也显得有点儿陌生了。每当这时,我就会想是不是该回家了。

2014年夏天,我回到了分别已久的联社,就像远航的船儿一样回到了港湾,一切都还是那么温馨、亲切。从农信社到银监办,再从银监办回到农信社,是工作的需要,更是意志的磨炼。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漂泊的时光充满了艰辛和汗水,而风雨之后的美丽则让我忘却漂泊充满希望。

让“借调”身份转正

文/郑志鹏 山东省栖霞市联社

2009年12月,在唐家泊信用社工作了一年多的我,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要求我到联社人事综合部借调一段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和熟悉的环境,怀着几分不舍和忐忑,我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及陌生的工作,我告诉自己要尽快进入角色,尽快熟悉新的业务,加倍努力,加强学习,在新的工作岗位做出新的成绩,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我把自己当作小学生,积极主动向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同时,认真翻阅各类公文文件和《中国农村金融》等业务书籍资料,利用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兄弟联社同行请教。我对工作的掌握逐渐由不熟悉到熟悉,由“门外汉”到基本能胜任,到后来就基本能独当一面了。

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要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慢慢提高。起初,为了写一篇材料,我常常伏在案头一想就是一天,一熬就是一宿,最后还是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我把埋头伏案、精心编写的一篇篇稿件满心期许地投给编辑,等来的却是石沉大海。就这样,我不知磨坏了多少笔头,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在听到整理的材料被领导表扬,在听到自己的作品被人赞扬时,那些失落和委屈顷刻间不翼而飞,心中充满了知足和快乐。

借调生涯是我人生中一段最宝贵的财富。2010年10月,通过竞聘上岗,我结束了“借调”身份,正式成为人事综合部的一员。回顾借调的那段日子,我觉得,无论多么陌生的环境,无论多么不熟悉的工作,只要我们喜欢,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我们就会做好。

“点赞”借用政策文/刘秀美 林文急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评论链接

福建省联社运用借用政策,使各行社有效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整体规划,并把选送到省联社参加项目开发作为人才培训的一种措施和方式,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项目建设注重的是实用、实效、接地气儿。只有通过上下互动,与最新前沿要求同脉动,与客户及农信系统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借用政策,有利于省联社集中优势建好项目。通过基层行社选派优秀借用人员参加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借用人员聪明才智和主动创造性,可保障建成的项目质量达到最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借用政策,有利于基层行社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借用人员在“学中干、干中学”,能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如:晋江农商银行5年来累计选送26名优秀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已有7名被提拔为中层正职干部、7名为中层副职管理人员。

借用政策,有利于基层行社个性化需求实现。基层行社以借用人员作为桥梁纽带,可以较快实现某些个性化需求。

借用政策,“红利”实惠可观。对项目借用人员的薪酬,省联社年终按120%超额返还。在经营绩效指标考核中,不仅在人均利润等指标计算时扣减借用人员数,而且还按0.2分/人.年给予绩效奖励加分。同时,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借用人员给予一定额度奖励等。2013年度的绩效考评中,晋江、莆田农商银行因借用人员单项绩效奖励分别达1.43、0.87分,全省共有58家行社共获绩效奖励17.25分。

福建省农信的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离不开科技项目建设的支撑,项目建设离不开各基层行社的积极配合,借用政策“给力”,值得各行社和广大员工“点赞”!

上一篇:中国超量货币之谜 下一篇:如何优化中小银行领导班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