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时间:2022-08-24 10:18:06

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摘要:河南省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战略研究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全国各地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 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近几年在体育旅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和我国体育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深入开展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河南体育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不错,已经开发了一些极具河南特色、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活动。郑州市利用天下名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巨大影响,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林精英,参加少林传统拳法、器械及散手搏击的比赛和表演,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国际影响,推动了国际武术活动的交流和繁荣。武术节期间,还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多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及旅游活动,慕名前来观看武术比赛、表演、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客达数10万人,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加快了河南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祖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省大力弘扬太极拳文化,打造太极拳旅游品牌,温县陈家沟成功举办了多届太极拳年会,每年吸引来自美国、德国、瑞典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2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拳、旅游。使太极拳风靡世界,享誉中外。2004年温县依托太极拳的国际品牌,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已完成旅游专线、太极拳祖祠碑廊、杨露禅学拳处等13个景点的修建,掀起太极拳体育旅游的新高潮。

第二,河南省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依托。河南境内的洛阳龙门、登封嵩山、信阳鸡公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5个、自然保护区16个、森林公园48个。有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周易发源地汤阴里城、雄伟壮丽的黄河小浪底等上百个旅游景点组成了古都游、大黄河游、功夫健身游、寻根拜祖游等数十条黄金体育旅游线路。河南境内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石人山、云台山、白云山、鸡公山、大别山等利用自身独特的山体优势,举办登山、攀岩比赛,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选手参赛。自2000年以来,河南石人山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技巧摩托车挑战赛,技巧摩托赛是集赛事、文化观光于一体的体育旅游项目,现场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2万人次,每天平均2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报道的力度超过了国内近年举办的其它各项摩托赛事。水资源方面,有黄河、淮河、唐河、白河、丹江等,还有众多依托水利设施建成的水利风景名胜区,如白沙水库、石漫滩水库、南湾水库、黄河小浪底景区等,为发展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水上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三,河南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绵延不断,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富有民俗特色和独具地方特点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为体育旅游的开发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洛阳的河洛大鼓、宝丰的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开封的宋都文化节、安阳的殷商文化节、漯河的罗汉狮和踩高跷、新郑的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等。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而新郑则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在新郑黄帝故里举行盛大的寻根拜祖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前来参加祭祖活动。

二、影响河南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相对落后

对河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来说,省内需求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省内需求旺盛,就会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交通运输、道路建设、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体育旅游的良性发展。但河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省内体育旅游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中人们多喜欢选择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而探险极限型的方式选择较少,影响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思想观念落后

首先,河南各地区对发展体育旅游业的认识不足,投入到体育旅游业的资金比较有限,往往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主动寻找市场,导致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其次,体育旅游业在河南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较浅薄,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河南各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

3.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加上人们在思想上对旅游业认识不够,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许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在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欠缺,也是影响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政府运作水平不高

由于河南的体育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对河南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迟缓,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则,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许多景区仍未跨越硬件建设阶段,无暇顾及软件产品开发,忽视体育类项目的规划与布局,很多体育旅游资源缺乏深度策划与包装,缺乏对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因而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河南对体育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力度不够,宣传形式过于单调,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效果不够明显。在进行体育旅游宣传时没有充分利用嵩山少林寺、新郑黄帝故里、陈家沟太极拳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资源,没有发挥出品牌资源应有的价值。

三、加快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加大宣传,重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历来偏重农业并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而忽视第三产业,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因此,必须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工作,让体育旅游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认识到体育旅游业对推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意义,正确认识体育旅游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举办体育旅游新闻会、组织体育旅游学术会议、参加体育旅游展销会等方式,宣传河南的体育旅游形象和体育旅游产品。

第二,积极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则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将体育与旅游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对于尚未被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要在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价值和功能,并做好宣传推销工作,吸引旅游者前来参与、观摩;对已被利用和部分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则要发掘其他的可利用价值和功能,提高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吸引更多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一项体育旅游资源往往不止一种体育旅游功能,由于开发角度和层次不同而呈现多功能性。例如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旅游资源,不仅可开发功夫之乡武术健身游;还可举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国内外武术精英切磋技艺,游客观看武术比赛、观光旅游。

第三,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河南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 利用体育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的分支机构,力争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强做大。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最终形成体育业与旅游业双赢的局面。

第四,重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新型旅游项目,传统的旅游知识已不能适应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求,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离不开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体育旅游的产品设计、组织管理离不开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因此,培养兼备体育与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专项培训或职业教育,提高经营者的业务水平和科学素质,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强体育、旅游、经济管理等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合理开发,注重保护,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对一些不能再生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有限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千年古迹、古建筑等应以保护为主。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应按照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特色和其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还要特别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加强污染的防治和保护设施的建设,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互促进,保持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和建设相应的旅游设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体育艺术部

参考文献:

[1]张金桥等.陕西省体育旅游业开发和相关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1-183.

[2]韩红英.加快青海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5,12(5):29-32.

上一篇:《空港物流规划与运作实务》等 下一篇:中小型制造企业间的协同供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