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全面融合型城乡发展质量

时间:2022-08-24 06:06:27

大力提升全面融合型城乡发展质量

近年来,鄞州区认真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宁波市委“六个加快”的决策部署,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要求,围绕加快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的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进民利为根本,抓牢公共服务、镇村建设、资源配置“三大关键”,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全面融合型城乡发展质量高位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膺全省“四连冠”,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初步实现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融合。

围绕农民市民化,着力创新优质公共服务普惠机制。着眼于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深入实施“幸福民生40条”,大力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向农民覆盖,让农村群众共享城市市民化服务、社区式生活。

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接轨工程。按照全覆盖、普惠化要求,推动城乡就业和保障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向“人人全覆盖”转变。在扶持就业中“减少农业人口”,以“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约2万人。在强化保障中“提高农民待遇”,农民住院和门诊医疗补偿率分别提高到70%和60%,成为全省首个率先实现住院补偿率达到60%以上的医改目标的县(市、区);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18周岁以上群体的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并轨,保障标准统一提高至每月525元。

推进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工程。按照均等、配套的要求,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事业建设新机制。深化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实施医疗、医药、医保、医助“四医”联动,三年内基本完成了所有镇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改造,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28.4%、9.3%,创建为省首批卫生强区。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率先实施城乡十二年免费教育,幼儿园公办率和等级率分别提高到31.4%、76.8%,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基层全覆盖,惠及城乡群众90余万人次,深入基层比例高达94%,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

推进农村新居社区管理工程。按照融入、提升的要求,加快形成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新机制。连续十年实施农民安居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近9万套新居,新村建设总规模超千万平方米、投入超百亿。与此同时,同步推进“社区化、一站式”服务,配套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新村物业社会化管理,对农民新村住宅小区实行与城市住宅小区全面接轨的物业管理:同步推进“村改居、农转非”工作。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62个村经济合作社的改革,5.5万名社员成为股份合作社股东,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配套。

围绕农村城镇化,着力创新城乡建设发展联动机制。坚持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互动”,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调动乡镇积极性的切入点,2008年开始实施小城镇建设三年计划,累计拆旧457万平方米、建新1101万平方米,集士港镇成为市卫星城市,一批特色城镇快速兴起,小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更加突出。

放权扩权,激活乡镇内在活力。以宁波市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突出“活机制、强建设、重保障”,联动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依法赋予镇(乡、街道)或部门基层站(所、队)部分相当于区级的投资项目决定权、规划建设用地自、监督管理执法权、公共事务服务权等方面管理权限,增强行政综合执法效能、公共事务服务能力和人事管理调控力度,共计扩大并下放40项权限,免收166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效激发了乡镇的发展活力。

政策创新,增强乡镇综合实力。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区、镇两级财政超收分成政策,进一步促进乡镇财政实力的增强,全区90%以上的镇乡(街道)财政收入超亿元。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补助政策,对镇乡(街道)区域范围内经营用地出让所得和建成区范围内、城乡结合部、街道功能区工业用地出让所得净收益部分,全额补助给镇乡(街道),增强了镇乡(街道)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的能力。实施财政奖补政策,加大财政对镇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与项目相挂钩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四年来共安排45亿元。

项目扶持,增强乡镇发展后劲。在符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前提下,坚持重大项目布局倾斜,优先把一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性项目以及重大公建配套项目安排到小城镇,增强区域发展的联动性、均衡性。整合集聚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等公共资源,四年来全社会累计投入275亿元,建成社会公共事业项目230个。同时加大项目引进力度,鼓励镇乡建立低层次产业退出机制,四年共计完成“退二进三”项目140个,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

围绕资源配置一体化,着力创新要素保障倾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创新要素引导机制,拓宽资源流动渠道,推动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更多的人才流向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成效显著。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围绕土地这一核心要素,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作用。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率,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区土地流转比重达83.1%,其中1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率达40%。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积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去年实施的7个整治项目土地复耕面积381亩。探索建立宅基地的置换退出机制,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开展新村建设,目前通过拆旧方式盘活土地9300多亩,多层公寓式住宅节地率达42%,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提高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率,以创新土地供应为突破口,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全区71%的农民新村以国有行政划拨形式供地并转为完全产权房。

积极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在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支持“三农”。善借善用社会资本,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激励企业参与产业项目、公建设施等开发建设,开展银农合作、村企结对,探索农村住房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项目代建形式,积极推广企业以资金、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联合实施村庄改建。完善农村金融要素配置体制,引进新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增强农业农村融资能力。目前,我区村镇银行、汇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4.4亿元,鄞州银行的“安居宝”通过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为新村建设发放贷款2.8亿元,无担保、无质押的“支农宝”为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亿元,去年政策性农业保险金额、保费收入分别达8.5亿元、1998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

着力强化农村人才支撑。着眼培养一批“职业化、市场化、科技化、组织化”的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出台扶持政策,三年来培育中高级实用人才198名,其中48名成为宁波市首批农民工程师、农艺师。创新优秀人才支农惠民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人才队伍“百千万”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向农村流动、到农村创业就业,多途径加强大学生“村官”、“村医”的培养使用管理,目前全区累计考录大学生村官429名、公开招聘大学生村1220名,推动了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集聚,有力助推了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

上一篇:培育新型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篇:推进市区共建加快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