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24 05:24:28

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及其对策

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是推动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重庆作为我国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最年轻的直辖市,同样面临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应在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创新的同时,还要做相应的理性思考,对重庆市城市文化生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设计,引导和推动重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本课题组在近一年时间的理论研究、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问题及对策提出分析和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以及同行参考、商榷。

一、重庆城市文化生态状况、特点

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下面我们基于文化生态视阈予以解读,简述一下这个城市的状况及特点。

1.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的个性和人文特质。重庆地处两江(长江、嘉陵江)六峡(温塘峡、沥鼻峡、观音峡;猫儿峡、明月峡和铜锣峡)之汇,市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加之境内地势高低起伏,群山突兀,主城倚山而建,傍水而栖,城在山上,山在城中,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山城”、“水城”的城市个性。另外,重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受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这里冬暖夏热,雨雾量多,湿度大,气候资源丰富,这就形成了重庆“火炉”、“雾都”、“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景观特色。

2.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历史文化遗存是该地域第一性的文化生产力。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它是巴渝文化的中心,是三峡文化的繁衍地,是抗战文化和红岩文化的诞生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姿的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的遗产。如: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民间文艺、辛亥革命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还有山城、夜景、火锅、吊脚楼、大礼堂、解放碑、洪崖洞、三峡博物馆、朝天门等城市文化符号。

3.移民汇聚和多民族融合,积淀出开放兼容的文化性格和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重庆市从秦朝以万家迁徙巴蜀始至建国后60年代的“三线建设”止,前后经历了7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形成了民族融合、移民汇聚的局面。整个重庆市辖区内有土家、苗、回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这推动了重庆与中原和东南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丰富了重庆文化的多元化因素,并在相互习染融合中,形成了开放兼容、热烈豪放的文化性格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其文化的平民性、兼容性及亲和力特征突出。

4.现有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等,为文化生态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经济将以年均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为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重庆在未来五年将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5. 文化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具有先发优势。2003年6月重庆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以来,初步理顺了宏观管理体制,为激活微观运行机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大优化了文化发展环境,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重庆城市文化生态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文化消费水平上升,城市文化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等。这些现实成就,无疑对重庆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是有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1.对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认识缺陷。首先,对文化的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关于城市文化生态这门新兴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足够的关照。我市对城市文化的基础研究与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等)相比相对滞后,没有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团队。这势必造成我市在城市文化生态构建的策略设计和实践运作上缺乏智力支持。其次,对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长效的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第三,在城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上存有误区。

2.城市主题文化不够突出,城市特色逐渐衰退。城市的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它们是彰显城市个性、理念和审美的直接载体。在当前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形式趋同,城市的特殊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越来越模糊,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这种问题我市也存在。随着城市的扩建和改造,以前原生态的“城中山、山中城”特色逐渐弱化,铺天盖地的水泥森林,一进入解放碑步行街,给人一种空间错觉,似乎置身于香港街头。另外还有很多特色行为场所被商业功能和氛围替代。如沙坪坝三峡广场,其商业功能大大掩盖了它的休闲、娱乐等文化功能。

3.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尽合理。城市的一些文化群落老化和边缘化。重庆历史名胜众多,文脉悠长。它们是我市的核心文化载体和记忆。普遍上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及文化群落(如一些抗战遗迹等)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建以及新区的发展,处于老化、边缘化或听任自生自灭状态。

4.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47亿元人民币兴建十大文化设施,全市新增文化设施达10多万平方米,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有问题存在,主要反映为市民素质和市民空间的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从整体上看,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我国的其他几个大都市相比,还比较低。城市文化品位也有待提升。市民文化空间矛盾显现。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主旋律文化与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之间的矛盾;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矛盾。

5.城市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对称。一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建设而言,对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建设等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二是文化游移于经济之外,把文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绝对脱离。出现了以经济为目的、文化为手段的偏差。

6.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两驾车运行。在我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把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分离成了“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两块,由互不隶属、彼此缺乏协调的两个部门分管。这既有认识上的问题、又有实践的问题、还有体制上的问题。这种划块与分割,会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系列困境并显露出滞后性。

三、对策建议

1.统一认识,制定城市文化发展策略。在理论上,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前进方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科学的长远文化发展策略和目标。

2.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激发文化活力。改革文化体制、调整文化领域生产关系,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确立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政府应更多地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其次,要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坚持多种建设机制相结合,实现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互补,走城市文化建设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道路。第四,要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文化激励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提高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投入的热情。第五,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城市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城市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性发展。

3. 加快人才积聚,为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实现文化创新提供人才保证。人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能动性推动力量,是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涌现的新机制。

4.打造品牌文化,营造高雅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素质。第一,要大力度保护、弘扬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提炼和弘扬重庆人文精神。第二,要注重精英文化的建设,使精英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转型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第三,要在重视对城市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城市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培养。第四,发掘重庆文化市场潜力,培养市民的文化需求意识和文化消费观念,让市民最为广泛地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来,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活力,增强重庆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5.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历史遗迹和文化群落的人文内涵。对于城市文化资源,我们首先要做好开发工作,发现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其次,对现有的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城市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保护工作。第三,要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并借此提高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6.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缩小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不仅是重庆文化持续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第二,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企业投资或创办经营文化项目,使社会资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利用文化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将文化内涵更多地注入服务业、制造业及其它领域,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深度开发和文化包装,提升物质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第四,要加快城市经济建设,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上所需要的经费来源问题,缩小城市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改善城市文化有效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对称的现状。

7.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纳入统一管理和规划。城市文化的内涵不能脱离生态城市的物质载体和物质需求,生态城市建设当属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应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纠正两块划割的认知缺陷,改变将生态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分开管理和规划的陈旧模式,构建新的以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为两大关键要素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系统。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CSTC,2006CE9026)“重庆城市创新文化生态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中的四维观 下一篇: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