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 精心组织 全力助推农村环境面貌大改观

时间:2022-08-24 04:28:38

创新举措 精心组织 全力助推农村环境面貌大改观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2174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4个乡镇(街)、30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5.8万。近年来,梅河口市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标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来实施。按照“政府主导、乡镇主责、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整治与建设并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而且使农村整体环境面貌实现了向洁净美的转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目标任务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须紧密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谁来组织、怎样建设、谁来管理”这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办法,破解难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在市七届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站在“建设中等城市、全面均衡发展、争创全省一流”的要求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此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人大1位副主任担任新农村办主任,工作经费由市财政直接划拨并给新农村办配备轿车一台。同时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机构,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按照示范村、先进村、达标村三个层次,制定《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量化工作指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财经办、新农村办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突出整治重点。在全市持续不断地实施“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屯绿化、街路亮化”和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五改”工程。重点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边沟、清粪便、清积雪为主的环境整治净化工作,对影响村容形象的烂房、烂墙、烂院分类采取措施,积极稳妥加以解决,确保村容整洁。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都建立了“防渗漏、防飞扬、防恶臭”三防式垃圾处理场,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农村卫生环境实现了“房前屋后基本没有乱堆垃圾、集镇村间基本没有散落垃圾、公路沿线基本没有零星垃圾、河库塘渠基本没有漂浮垃圾、田间地头基本没有有害垃圾”五个基本没有目标。三是提高建设标准。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成线连片建设,打造精品线路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配套设施。以行政村办公场所为中心,逐步加强村委会办公室、卫生计生室、广播电视室、绿化公园和文体活动广场一体化建设,使其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和村民活动中心,扩大便民超市、浴池、幼儿园等功能载体覆盖范围。通过抓点、带线、促面,做到了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个乡镇两年内必须打造出一个梅河口市示范村建设标准的行政村。在建设标准上新建院墙必须是砖墙并留出至少1.2米宽的植树台;新建边沟必须是浆砌石边沟;示范村柴草垛必须全部迁移村屯外。近年来,梅河口市先后规划发展了前五块石村、凤阳村、凤山村、春明村、莲河村等一批特色产业突出、功能载体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独具风格特色的示范村典型,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其它行政村加快发展。

2.整合财力资源,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提升农村宜居环境的前提条件。近三年来,梅河口市以加强农村环境功能载体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农村环境整体质量。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修筑农村水泥路371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504座;新建艺术围栏、围墙19万延长米;硬化边沟12万延长米;安装路灯2435盏;新建村部121个、文化广场159个、标准化卫生厕所1.2万座、户用沼气池2480个。投资1180万元,打造精品绿化美化公路18条489公里,高标准绿化美化村屯170个。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制定“以奖代补”政策。近三年,在实施农村围栏围墙建设过程中,全市按市乡农民出资4:4:2的比例,市财政累计拿出168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按照新建村部奖补10万元的标准,累计出资900万元用于奖补村部建设。二是统筹政策效能资金。整合新农村奖补、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生态建设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在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工程、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绿化美化村屯等项目上给予示范村优先安排,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三是集聚社会包保资金。深入开展“百个部门包百村、百家企业带百村、百名干部驻百村”活动,通过与行政村结对共建,3年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368万元。其中,包保部门帮扶资金1420万元,企业帮扶资金948万元。同时,在全市广泛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搭建感恩平台,发挥本地及原籍能人效应,募捐帮扶资金630万元。借助社会帮扶资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

3.完善运行机制,推进长效管理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巩固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就要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建立四项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农村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中。近3年来,市财政每年列支基础设施建设和奖补投入3384.7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其中列支3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列支300万元用于奖励达到我市示范村建设标准的行政村;列支64万元奖励环境整治好的乡镇领导班子及有功人员;列支20.7万元奖励帮扶单位及支援家乡建设的有功人员。达到示范村标准的,除一次性奖励20万元外,村党支部书记可享受乡镇副职工资待遇,连续5年保持示范村标准,村党支部书记可以终身享受乡镇副职工资待遇。为杜绝超出承担能力搞建设,争政绩,获待遇,市里明确要求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决不允许举债搞建设,凡是举债的村坚决取消评比资格。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出台了《梅河口市乡村环境管理暂行办法》,以落实经费保障为重点,把环境管护资金纳入市乡两级财政预算,根据人口、公路里程和村屯布局,建立公路养护、绿化管护及村屯环境保洁一体化管理机制。每年市乡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统筹环境管护资金525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日常管理使用经费。三是建立常态管理机制。在环境建设中注重环卫设施、保洁队伍建设,农村环境建设工作逐渐由集中整治向日常管护和制度约束转变。按照农村500人口配备1至2名保洁员的规定,全市建立了327支960人的乡村两级保洁队伍,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责任制,做到全天保洁。推行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处理”的管理模式,对生活垃圾坚持定时清运,对生活环境坚持定期巡查。四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市新农村办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绿化美化等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以此达到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市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周调度、月督查、季通报制度,对照全年实施的春夏秋冬四个时期环境整治内容和标准,对没有达到整治标准的乡镇要求限期整改,仍未达到整治标准的,在全市通报批评。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对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的地方,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跟踪报道,在梅河口市电视台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和新闻关注,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改善环境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的落实。

梅河口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薄弱之处,与其他县(市、区)相比,尤其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梅河口市决心以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女性养生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