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培养能力

时间:2022-08-24 04:14:46

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培养能力

如何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培养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三大法宝。

一、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兴趣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因。初中数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阶段,如何使每个学生乐学善思、积极参与到探索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活用教材兴趣因素,激励学生动手体验。兴趣因素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俯拾皆是。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性强、实践内容可操作性强、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挖掘教材兴趣因素,活用教材中的活动与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可用材料,制作一些简易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实现如下思维飞跃:实物――几何图形――实物形状。再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为讲授新知识作了较好的准备和铺垫。

2.质疑置学,维持学生兴奋状态。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控制学生思维方向,扩大思维广度和层次,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质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首先打破思维的束缚,改变学生对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观的认识,使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大胆质疑。其次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质疑。第三要教给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善于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每一个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失误,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

二、强化方法指导、活化知识内在联系、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因此,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①引导预习,先学后教。较好的预习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总体脉络,认识难点,培养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预习工作,例如:可以印发预习提纲,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在预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保证预习的效率。②引导听课,提高学习效益。在听课上主要要抓“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提高能力的先决条件。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师生心灵的交融,从而使“心到”落到实处,提高学习效益。③引导复习,培养概括能力。复习就是跟遗忘作斗争,所以好的复习方法,不但可以加强知识的牢固程度,还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狠下功夫,提高复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合情推理就要求学生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它是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大胆想像、推理等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直观、形象化的数学模型带给学生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空间与图形性质问题的探索和推导,有助于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生动有趣的图形问题情境来供学生进行观察、动手操作、推理和互助交流,可以活跃数学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教师要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广开思路,善于全方位地探索解疑方略,接触问题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灵活机智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途径,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另外,在教学中要抓住基本问题,加强变式训练,不断深化、拓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供些实际生活的问题,适当的创造一些创新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其实很简单。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带一根比较长木棒放在教室门口,在不把木棍放倒的情况下如何把木棍拿进教室,你是怎么做的,并讨论在不放倒的情况下从门外最长能拿进多长的木棍进班级呢?由此引出勾股定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学习勾股定理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的探索过程中了解定理是如何形成,如何归纳得到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知识的能力,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角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的定理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应用得也更灵活、更自如,为学生在生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总之,数学这门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方面有较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自身有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培养能力的意识,就能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怎样使用好初中数学新教材 下一篇:教会学生反思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