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8-24 03:37:16

高分辨率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1048-0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和小脑等区域,可多发。在临床怀疑脑梗死病例中比较常见。由于CT对腔隙所具有的敏感性,使得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由以往的病理诊断发展成为CT诊断,并使临床多样化类型的腔梗得到证实,但常规CT扫描对腔梗的诊断存在许多不足,即腔梗灶较小,尤其是5 mm以下的微小腔梗,常规CT扫描由于层厚及容积效应的影响不易显示,或模糊不清易造成漏诊,而且常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2001年12月~2006年9月共有300例颅脑CT检查病例加用高分辨率CT,其中男180例,占60%,女120例,占40%,年龄40~75岁,平均56岁。

1.2 扫描技术:扫描层厚1.5~2.0 mm、层距2 mm,时间1.5秒,矩阵512×512。CT机为GE Hispeed DX/I。

1.3 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腔梗的病人,在常规CT扫描未发现病灶时,在基底节区或临床视为可疑部位加用高分辨率CT,在常规CT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上下层面中间加扫2~3层(层厚1.5~2.0 mm、层距2 mm、矩阵512×512)。遇到可疑病灶时,在诊断中腔梗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时,在相同层面加用高分辨率CT扫描。

2 结果

在200例常规CT检查正常的病人中,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者用高分辨率CT扫描发现180个腔梗灶,病灶大小于5~10 mm之间,其中在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160个梗死灶,其他部位20个梗死灶。

3 讨论

由于常规CT的层厚及容积效应的关系,容易遗漏颅脑微小腔梗灶,而且常规CT对颅脑微小腔梗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在高分辨率CT扫描中,由于采用薄层和提高管电流,可以使图像质量明显改善[1],减小容积效应的影响,使微小病灶不被遗漏。高分辨率CT的靶重建技术,使高分辨率CT的像素分布均匀,而常规CT图像像素大小分布经对比后显得欠均匀,这也是造成伪腔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高分辨率CT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在扫描过程中,一方面对临床怀疑有腔梗的病人,在常规CT检查未发现病灶时,在可疑部位做薄层扫描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当遇着微小腔梗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时,在同一部位使用高分辨率CT,如果是腔梗则显示得更清楚,如果是像素所造成,则伪腔消失。由于高分辨率CT能够消除层厚及容积效应的影响,在基底节区做薄层扫描不仅能增加“小腔梗”的检出率,还能够鉴别伪腔隙,在颅脑扫描中,如果遇到可疑“腔梗”时,用高分辨率CT在同层扫描,可以使难点迎刃而解。由于高分辨率CT的空间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CT,对于颅内正常结构的显示也较常规CT更加清晰可辨[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计算机X线成像在尘肺普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肝血管瘤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