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08-24 02:57:16

基于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入手,结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色与用人需求,提炼出该专业毕业后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培养这些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体系;自主学习

一、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企业、行业等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明晰培养目标

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开设以来课程内容设置历经多次调整。2003年我校开设了实用英语专业,当时专业定位方向还不够清晰,虽然加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仍属于高中式的应试教育。2006年,第一届实用英语毕业后,增加了一些商务课程,但选用的是本科的教材,理论偏多,难度偏大,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不是很明确。2007年实用英语专业改为应用英语专业。但仍然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从哪个方面就业,没有就业优势,学生找专业对口工作较困难。

为此,2007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英语专业毕业生座谈会。调查结果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诚实正直的品格、敬业的精神、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在这基础上要拥有英语运用能力、全面的商务基本运作知识、了解组织和与他人需求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并将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于各类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让企业和行业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配合考证和学生就业,2007年我校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文单证、外贸跟单基础知识等纳入了课程体系。2010年,我校聘请了企业行业专家作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顾问,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涉外行政助理方向),把涉外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交际纳入限选课的课程。每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涉外会展企业实习,努力实现学生实习由企业指导,学生就业由企业消化。努力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对口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重视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持有国际商务师、商务单证员培训师、外贸跟单员培训师、外贸物流师、商务英语考官证等资格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

二、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我校着重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通过重视语言功底、理论与实践并重、“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多证书的策略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之中。

(一)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基本功培养

培养学生重视读音的准确性,才有可能听懂他人表达,为此给一年级学生开始语音课,课后由教研室老师安排每周固定的时间轮流对学生逐一进行纠正发音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此外开设由外教执教的英语听说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把读、写、译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此外每天早上由任课教师指导的四十分钟晨读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提高。这些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参加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连年提高。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反映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结果是“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利于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过于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结果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一平台+多模块”课程设置特色

专业模块包含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必修课,专业专门化课模块为限选课。

专业专门化课模块开设了商务英语为专业大平台和涉外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助理、涉外旅游等方向。专业方向以就业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设置。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二是相对稳定,即方向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方向应适合较宽的商务职业方向。考虑到我校是商科类院校,有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和汽车营销),旅游专业,文秘专业,从经管类专业是我校的强项的校情出发,所以,我们目前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的同时,重点是对学生在商务营销,涉外旅游,以及涉外行政秘书等模块进行课程设置。

专业实践课模块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60个多课时)和顶岗实践(500多个课时)。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学生在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后,集中三周进行实训。实训业务涵盖《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延伸,又是仿真模拟实训、实操,实现学习和就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接触。实训共分十余个项目,内容以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模拟进口公司之间的某一笔业务展开,从撰写建立贸易关系函至出口核销退税,环环相扣,前后相接。各环节以实训任务来实现。旨在通过上岗前的仿真练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过渡到“顶岗上班”。

(四)加强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展

实践教学就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目前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实践项目,例如外贸公司询盘信函处理技巧与实践,浙江省英语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等,项目负责人在初始阶段与指导老师在英语专业选取20位学生分别作为参与项目的对象;前期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并让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分组,进行校内外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外贸询盘信函的要求;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指导、检查、评比;后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作品。项目设计:围绕提高英语函电写作应用能力这一条主线;结合未来学生从事的外贸业务员岗位对于英语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加强外贸询盘信函的写作与翻译实践应用技能方面培养。

(五)多证书要求

我校实行“多证书”要求后,首先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职业证书认证相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正式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可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等途径,确定出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课程标准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通过分析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担当的角色和

作用,我校为所有的专业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拓展教学大纲的内涵,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1)课程名称;(2)适用专业;(3)前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设计思路;(4)课程教学目标;(5)教学内容与要求;(6)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核评价等。

例如《外贸单证操作实务》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出口外贸行业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进口外贸流程,了解外贸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法规和制度,能熟练地进行进出口贸易跟单操作,并有可能性地通过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未来从事外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与要求:能力要求:(1)掌握出口和进口贸易跟单工作的流程;(2)熟悉进出口当中各项跟单业务的操作细则;(3)能准确拟定中英文买卖合同,并能根据合同各条款进行准确地开展跟单业务;(4)能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一次全面的出口外贸跟单业务操作,包括选择供应商,生产企业推销本企业产品出口,建立对外业务关系并确定出口对象,洽谈业务,签订对外合同,卖方开立信证,签订内贸收购合同,履行合同,商检与保管,安排运输与保险,制单结汇等;(5)能根据所学知识与外贸环境等各项政策进行综合;(6)能掌握相关外贸术语,读懂相关的英文材料。

职业素养要求:(1)熟练掌握业务技能,热爱外贸业务工作;(2)具备分析和处理外贸跟单当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耐心;(4)具备与客户的沟通意识与能力。

四、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建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一)注重过程的教学评价

我们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运用动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应体现岗位英语口语教学的特征,以能否根据情景完成具体业务操作及其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2.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要通过课堂表现、模拟实训及期末考核(口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考核评分比例:平时成绩占60%(具体评价标准为课堂出勤20%,课堂表现40%,模拟实训40%),期末口试占40%(按随机抽取情景进行对话,评价标准为语音、语调占20%,语法占20%,交际任务完成占60%)。

(二)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考核重点,我们鼓励教师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以全面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师将贸易公司的商务活动分为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情景对话,将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在测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能力。《商务英语口语》 《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规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过程性评估占60%,阶段性评估占40%。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活动评定、课外作业评定、学习效果自评、基于网络的单元测验等手段进行。对于选修类课程的评价,采取朗诵、学生自编自导情景剧表演、制作商务策划书、商务旅游线路、小组作品PPT汇报形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学生学到什么,到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与多元化学业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主动性,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科学。

学校将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制定实习效果的评价办法;由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应的企业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聘请所在岗位的指导师傅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同时安排专业团队的教师定期巡回检查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充分体现综合能力评价的开放性。

五、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原则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做法,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前沿信息,同时考虑本土的实际情况,“国情+省情+校情”,地区经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更切实可行的一套教学体系设计方案,而不是照搬照抄,不然就会“水土不服”。

(二)语言类课程与商科类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不难发现此专业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即懂商科会外语的涉外人才,因此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是二者兼顾,同时条件成熟时需要开设双语授课的经管类课程,如《营销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等。

(三)培养“语言能力与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概括出来无非是三大方面:(1)语言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2)商务沟通能力(包括管理能力,营销能力,销售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3)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交流)。由此三方面的核心职业能力而倒推出相关的核心课程就不是一件难办的事了。

六、结论

基于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结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色与用人需求,扎扎实实地赴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才能提炼出该专业人才毕业后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培养这些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敏敏. 高职生体验式生涯课程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6(1).

[2] 赵艳. 高职院校实施“多证书”制度的国际化趋势[J].职业技术,2014(5).

[3] 陈俊媛. 高职英语培养学生职场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策略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4] 宋娜娜.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2012(6).

资助课题:

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浙江省外向型区域经济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研究》 编号FW2013139 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基于浙江省外向型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就业趋势分析》(2012083) 和 校级教改课题《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类课程4A式自主学习与多元化学生评价教学体系构建》(xkg2015009)成果之一。

上一篇:外贸企业基业长青的四大法宝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小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