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为何离北大清华越来越远

时间:2022-08-24 01:10:23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的一名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造就人才。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有统计显示,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2010级生源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事实上,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家庭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以河北一座普通农村小镇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那扇门在高考前就被关上了

贾琳一直庆幸,自己在上帝关上门的前几秒及时跳了出来。这位来自河北沧州农村的26岁女孩,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三学生。

儿时,贾琳就被家人告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要么念书,要么参军。她的伯伯与堂哥,就是通过参军,在城市里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贾琳的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中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为成绩一路优异的她报考了衡水中学。在这所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军营式河北省超级中学,贾琳与来自全省最优秀的同龄人度过了紧张且竞争激烈的三年,2006年,她以年级第15的排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那一年,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42名,占据两所高校分配给河北省名额的33.87%。

“如果我当时留在县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贾琳说,那一年,她所毕业的县城中学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流大学。

这就是超级中学、省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区别。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在整个基础教育环节中,优质资源在极大地集中到少数的地(市)一级中学和省一级中学,它像是很大的“航空母舰”,能够吸纳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数量非常庞大的优秀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学校里边,可以保证学生分数很高。但这也导致一些县一级、镇一级中学教学质量下降。

一位跳出农门的大学生说:“至今记得自己所在的镇高中,听家乡的老人说,自己小的时候,它曾经是省重点;后来自己读书的时候,它成了市重点;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它已经不再是重点了。”

通过读书改变运命,比如考取清华北大,似乎是农村学子们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末流的高校,在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下,已然没有吸引力了。

――目前,在农村,更多的孩子正在复制着他们父辈的命运――外出进厂打工、去建筑工地干活,或者干脆在家修地球,已是不争的事实。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上一篇:螺旋锥齿轮在检票机扇门中的维护方法研究 下一篇:浅析公路试验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