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2-08-24 12:23:15

浅谈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逐步严格化、标准化。作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化建设继而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该文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关系、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影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形成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交通运输改革。

1、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1 信息流替代旅客运输造成的影响在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信息流对旅客的替代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在以信息作载体的人流对电子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成本上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电子信息的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条款都对电子信息比较认同和赞许。使电子化的方式越来越占据优势。电子化信息的成本也快速的下降,这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将处于不断地上升地位。

1.2 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运输能力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到来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很好地解决办法。电子化信息的传递模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信息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熟悉和接受。运输能力的供求关系也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只有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使人员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都大大提升,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2、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2.1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面对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一些新的知识,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为人类留下历史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到来是人类进化的形式体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为我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条路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发展。

2.2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特征比较信息的传递因为受到实物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传递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传递成本的特征,在信息流借助实物传递的过程中,通过非实物化的传递节约了一部分的传递成本。运输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成本也较高。其次,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物化交通运输模式与信息化的传递速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等同来说。最后,传递载体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3、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和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运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上面,而并没有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疏忽了基础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运输单位。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停留在的表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2 资金分布不均匀交通运输部门的上级部门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交通运输单位本身资金不足,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实施。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运算没有归到各级部门的年度预算中去,没有成立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弥补这块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的滥用、挪用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障碍。管理人员的建设意识不强等这一系列的原因

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3 专业人员匮乏和硬件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精通和熟练,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工作的繁忙,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同时部门中的设备也不齐全,对于一些资料的打印和信息查询等存在一定的阻碍。

4、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运用的策略

4.1 以“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为指导方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备、运输基础装备、环境升级改造等措施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运政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选择上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有效的统一结合。使在功能上满足可控、可看等基本原则。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紧密结合的同时,强化科学组织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建设。

4.2 建立客运及物流信息化系统以政府部门为向导,在明确自己身份定位的情况下,根据交通运输业难以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和完善,执政部门就必须做好专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道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间的人员资质、信用审核等动态管理中去。通过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和平台示范性的约束,要求做到由点到线的逐步开展的工作流程,在采取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4.3 应用行政制度促进信息系统完善系统硬件的相互连接和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作为影响互联网基础互通的运政部门体质条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的标准化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制度。在信息采集和交换合作上依照原本的工作流程展开,按照要求严格履行制度的各项条款和相应章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信息流的顺畅和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体建设,培养部门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作分层的需要,提高运政部门工作的效率。

5、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的任务量。通过对传统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以管理思想的转变为开端进行深入的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货物运输的关系的比较和讨论,充分验证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和创新改革理念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施伯香,吴桂平.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01(12).

[2]周志明.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3(03).

[3]吴冷媛.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及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7).

上一篇:浅谈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预制桩与石笼在高路堑边坡防护中的联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