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2-08-24 11:1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摘 要: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有效性

在新课标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认识到: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水平较低,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够,思维的深度不够。课堂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开拓思维方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和“教”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合点。而现在的初中考试卷大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的是思维方法。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丰富的阅读想象力,掌握阅读思维方法并能再次指导自己阅读分析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即阅读教学中,增强思维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除了学生要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教师一一阅读,认真分析学生的建议,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的建议被教师采纳,学生就有了积极参与教学的动力。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教师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三、大量阅读,着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21世纪是信息时代,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会不会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同时,我国的教育正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考试题中把考查阅读能力作为重点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那么,如何构建课外阅读基本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

1.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2.成立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习惯,如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边读边查找的习惯等。

阅读教学在一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上一篇:语文教学不能重知识轻志趣 下一篇:中职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