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起来 效益高起来

时间:2022-08-24 07:53:54

资源动起来 效益高起来

作为全国文明镇、全省“十强镇”、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榆树市弓棚镇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实现了治安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案率“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三提升”的社会管理目标。

让行政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对镇、村、屯三级行政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整合,让行政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注入全新动力。创新优化的“六项”机制,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能。

——依法行政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制定奖惩措施,确保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和党政干部严格依法行政,杜绝“拍脑门子”决策。

——民生诉求首问负责机制。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入手,做到诉求没说法不撒手,诉求不落实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撒手。

——民主议事集体决策机制。重大事项经村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协商、党员大会审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全过程接受党员、村民监督。

——便民理财阳光运行机制。强化村民自治能力,让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积极推进“阳光政务”和“阳光财务”,做到大事小事不瞒群众,大小利益想着群众,一切工作为了群众,使农民群众切实成为理财主体。

——综治维稳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定期排查、责任落实、矛盾回访机制,提高综治维稳工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

——组织考核群众评价机制。定期、不定期对镇、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民主测评会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评价。

“六结合”打造出“同频共振”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六结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转变观念相结合。通过法制约束、心理疏导等举措,变硬性行政手段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创新思路相结合。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征求专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改变以往政府投资、干部介入等行政引领手段,创新优化服务管理方式,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吸引群众踊跃参与适合镇情的土地规模经营、粮食转化、棚膜经济,用产业的整体推进拉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利用信息引领、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和物资协调等方式,对经济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优化整合。目前,弓棚镇超千万元招商引资项目达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0亿元。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创业增收相结合。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推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目前,全镇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000多万元,推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5个,扶持成功创业1000户,安排就业3500人,全镇80%以上的农户在经营土地之外,拥有第二、三创业项目。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努力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壮大弓棚镇名牌群体规模。目前,弓棚镇已打造了蔬菜、葡萄、生猪、蛋鸡等一批驰名省内的品牌,农机名镇、畜牧大镇、蔬菜强镇和商贸重镇等品牌,已成为弓棚镇享誉省内的名片。

“人性化”服务“信息化”便民

专家称,要将农村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防患于未然,把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预防与应急处置、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

弓棚镇始终坚定地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积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努力在服务和管理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组织化”推进。让党员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服务管理之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目前,全镇农村各类党总支发展到24个、党支部发展到26个、党小组发展到171个。

“人性化”服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大厅为群众诉求提供“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重点为群众办好民生实事。

“网格化”管理。按照“人在网上、事在网中、网中设岗、岗上定责”的原则,将全镇24个村、2个社区划分为171个网格,及时掌握民情动态,解决民生问题。

“信息化”便民。组建弓棚镇民情信息总站,开通镇、村、组三级干部QQ群和手机短信工作平台,汇总民情,服务民生,使服务民生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社会化”帮扶。建立社会管理帮扶基金,全镇三级干部联村联组联户,对薄弱农户和两劳释解人员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结对帮扶救助。目前,全镇共结成帮扶对子600对,投入帮扶资金52.6万元,为600户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900余件。

“法制化”保障。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办事流程和健全村规民约举措,使全镇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上一篇:瓜儿为什么叫“放心甜” 下一篇: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