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心态的演进

时间:2022-08-24 05:57:52

中年人心态的演进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价中,文学家老舍仍以毋庸置疑的大家身份被载入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册中。因此在以残酷淘汰来完成自身积累的文学史进程中,老舍经受住了历史的筛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这样豪杰并起的境况艰难中,老舍不但没有贬值,反而有凌越于茅公巴老之上,与沈从文钱钟书平起平坐,蝉联现代小说大师‘后三雄’之势。”“首先我们来看,在所谓‘鲁郭茅巴老曹’这六大巨头之中,老舍明显是个‘异类’。”[1]的确,在老舍40多年的创作生命中,他始终保持着文学主潮之外的自足状态。无论是其初登文坛的偶成,还是留下永远伤痛的自沉,他始终在时代主潮之外呈现着平和务实的中年人的艺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个性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成就了另一种经典的范型。从中年人心态出发,老舍小说创作的变化轨迹逐渐清晰起来,或许其小说创作的丰富涵义与复杂形态将得到新的阐释。

对于中年人心态的界定,老舍自己曾有精彩的论说。他在散文《何容何许人也》中写道:“他们的生年月日就不对:都生在前清末年,现在都在35与40岁之间。礼义廉耻与孝悌忠信,在他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分量。同时,他们对于新的事情与道理都明白个几成。以前的做人之道弃之可惜,于是对于父母子女根本不敢作什么试

验。对以后的文化建设不愿落在人后,可是别人革命可以发财,而他们革命只落个

‘忆昔当年……’。”[2]这里对何容的描画又何尝不是老舍的自画像呢?中年人心态使其创作呈现为平和而非激进,同情而非唾弃,温和揶揄为主而少有无情鞭挞的状态。

一、创作心态的缘起:初识人生况味的少年时期

在此我们选取大致同期的鲁迅、巴金两位小说家作为参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老舍创作的独特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山之父,批判者与改造者的双重身份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他人难以比肩的深刻性,而这种深刻的背后正是犀利、老辣、激越而又不失睿智的老年心态的反映。巴金是以热血青年的形象登上文坛的,其创作前期将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灌注于作品,以作品中人物尽烧自己心中块垒是巴金特色所在。与上面两位大家相比,纵观老舍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写作伊始的“英伦三章”,还是达到高峰时的《四世同堂》,他更多保持着平和、谨慎、务实、落寞的中年人生的曲调,婉转蕴藉地传达着中年人的多味人生。

究其原因,三位大家的心态差异可从社会时代的背景、人生经历的际遇以及“五四”作家在中西文化的自觉选择与接受三方面来解释。

在社会时代的背景与人生经历的际遇上,鲁迅作为前辈经历过“五四”大潮的起落,人生的得意与失意,爱情的幻灭与亮色,兄弟间的亲密与失和,由此形成了犀利、老辣之风。巴金与老舍年龄相仿,所处时代相同,应有近似的心理年龄,但事实上,两人创作风格相差甚远。于是追溯二人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就成为一种必要,大家庭中成长的巴金少年时期无忧衣食、无虑饱暖,早期创作在时代主题召唤下,自然呈现为青春气象式。而老舍一岁丧父,母亲终日缝补浆洗所换来的微薄收入是家庭全部的生活来源。9岁时在刘大叔帮助下,他有了走进学堂的机会。小学毕业后,偷偷报考免费师范学校则又一次使他摆脱了小学徒的命运。他在《我的母亲》中回忆道:“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劳动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饮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10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3]老舍是在苦涩中浸透的,他太清楚一个偶然事件就可以让他的人生转向,也深知贫穷人生的平庸沉寂甚至沉沦毁灭。于是收敛、谨慎、务实、落寞的中年人心态便早早占据了这个少年的内心。

在中西文化的自觉选择与接受上,“读过经,留过洋” 的“五四一代”是特殊的一代,他们面临新旧文化的碰撞,必然要做出选择。鲁迅作为唤醒沉睡国人的第一人,在实际创作中着力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可以说中西文化的交融共同滋养了鲁迅。在巴金的创作中,激烈的状态,浪漫的品格都有着西方启蒙精神与无政府主义的痕迹,因此他更多融入了西方文化中激情的因子。杨义曾指出:“巴金的激情是有广阔的幅度的,上承‘五四’思潮的遗风,西取美国波士顿监狱电椅上的火花,法国启蒙主义和山岳党人余波,北纳俄罗斯民粹派和无政府主义的狂浪。”[4] 相对而言,贫寒出身的老舍是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幼生活在通俗文艺发达的下层社会,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受用了民间文艺的形式。读书时对古典文学的偏爱使之形成了温厚的气质。其小说中俗白的语言、温婉的风度、人物形象的“老派”、对日常生活中尚礼的认同无不彰显着他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

总之,当鲁迅以老辣之风统帅着文学的发展时,巴金以青春气象呼唤着合理的生命形式时,老舍却以中年人的平和从容展示人生,正视人生,宽容人生。

二、中年人心态的二重性:入世与落寞

中年人生是收获的时期,告别了青年的浮躁与率性,又融入了沉稳内敛的品格。他有着冷静的识力与运筹的魄力,却又不是老者力有不逮的自叹。因而入世精神是中年人生的一种标记。老舍也不例外,一方面在作家创作心态上,经历了早期几部小说的锻炼后,他很快迎来了人生创作的高峰期。从回国到在山东的8年间,老舍几次想辞去教书的工作,“有了去做职业写家的心意”。[5]渴望全身心投入写作正是他积极入世精神的表现。另一方面,其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彰显着作家的入世精神。在老舍笔下有这样一批人物,他们虽然身份千差万别,职业无行不作,但却有着相同的特征:见过世面,精明干练,谨慎务实,长人情事理。如《离婚》中的张大哥,《老字号》中的辛德治、钱掌柜,《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

中年人内心的丰富性远不止于此,在青春已逝后,相当多的中年人于时间的前行中看到未来无非是今天枯燥生活的循环。于是,落寞成为中年人心态的外在表现。这里我们仍从作家创作心态和文本中人物塑造两方面来考察。

处于文学主潮之外的老舍,有关他的文学批评也是褒贬不一的。他的非主流性也是其难以被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因。鲁迅曾说林语堂“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6],茅盾也曾写下“那时候,从热烈的斗争生活中体验过来的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和《赵子曰》是有不小的距离的”[7]。此外巴人、许杰等批评家都曾表达过不同的意见。显然这种主流文学之外的不被认同是给作家心里打上落寞的底色的。陷于通俗文学与主流文学间两头不到岸的尴尬的老舍,入世的心中开始播撒落寞的种子,在这种心态下,小说中人物在行进中必然走向失败,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进取心都免不了一种命运:失意人生。

三、中年人心态的归向:有限度的浪漫

老舍作为一位善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家,对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爱情应该是无法回避的,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与同时期的现代作家相比,老舍文本中几乎是不谈爱情的,他自己就曾说过不敢放胆去写。但是骨子里一点不浪漫的文学家也是罕见的,于是老舍的浪漫不以爱情作载体,就必定要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 看过老舍作品,我们几乎惊讶,作为新文学作家,他与民间通俗文学联系密切,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对带有传奇人生色彩的侠义之士的诸多描写。因此,对侠文化的热衷可以视作老舍浪漫的另一出口。

如《牛天赐传》中王老师,《离婚》中丁二等。曾有评论者认为以侠作为解决矛盾的处理方式未免落入俗套。应该说,老舍早期小说中侠义情节的安排确有遗憾之处,它有时破坏了文本的连贯性,使得小说发展有些突兀,但瑕不掩瑜,老舍并未将侠作为解决所有症结的方案。《离婚》中老李与张大哥的灰色人生没有因小赵的被杀而得以挽救,《牛天赐传》中天赐虽找到了出路,但仍是社会、家庭教育下的无能者。

随着老舍创作的日趋成熟,侠的分量显然比前期更为有限。如《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一系列作品中没有直接的侠士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普通人身上也多闪烁着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的品格。即使是写侠士的《断魂枪》,更多的也是对时代蜕变的反思,而非侠的直接展示。虽难舍侠的情结,却采用了节制的处理方式,这正是老舍中年人心态有限度的浪漫的自觉体现,这些作品也代表着他创作的最高峰。

从入世与落寞中走来,在有限度的浪漫中徜徉。老舍中年人心态变化演进的过程正是他化蝶蜕变中艰难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孔庆东.老舍的大众文化意义[J].南方文坛,2008(04).

[2] 老舍.老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95.

[3] 老舍.我的母亲 [A].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1985:112.

[4]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6.

[5] 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A].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211.

[6] 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5.

[7] 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A].曾广灿,吴怀斌. 老舍研究资料(上)[M] .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247.

[作者简介]

任文妍(1980― ),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文秘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教学。

上一篇:民工王乐的幸福 下一篇:捉野兔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