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时间:2022-08-23 10:42:34

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摘 要: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揭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新型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对策,坚持“体、教结合”;依托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加大投入,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等,为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健美操 后备人才 培养体系

前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国健美操的核心竞争力,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基础。本文借鉴国外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找出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模式、运行机制,为上级部门制定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运动员缺少文化,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大部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想通过训练在未来取得好的职业。但我国大部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高中毕业后,再升学或就业较为困难,这制约了他们主动参加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的热情,以致后备人才匮乏。健美操运动员文化学习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观上,运动员缺乏学习文化的主动性,缺乏学习文化的目的性;客观上,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建立符合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

1.2 选材的科学性不高,影响运动员培养的效率

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测试和预测方法,从众多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优秀的运动人才。我国的大多数健美操教练员为退役运动员,其本身的文化素质影响着他们选材的科学性,特别是基层的运动员选拔很少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选材,出现“有苗就收,有苗就养”的现象。这种选材目的性不强,使得有潜力的运动员不能入选,而没有潜力的运动员却能入选,致使资源浪费,给运动员、社会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3 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竞技成绩

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我国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中的普遍问题是间断的没有系统的训练。我国大部分健美操运动员比赛的目的是赛后能申请运动员等级,这样以后升学考试可以加分。这种不正确的目的性导致他们训练不能有计划的,系统的,周期性的训练,只有当比赛临近时才进行大负荷的,高强度的训练,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训练方法不科学,致使运动员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阻碍了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2. 我国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对策

2.1 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

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在进行健美操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中,应该去掉过去的单轨制,转变为多轨制,形成市场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竞技健美操,奠定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基础;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应紧紧围绕在学校这块主阵地,本着小学选苗子、中学打基础、大学出成绩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

2.2坚持“体、教结合”,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坚持“体、教结合”深化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所谓体教结合,就是将“学习”和“训练”合理的、科学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体教结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竞技体育、教育和人们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2.3提高健美操后备人才在选材、训练方面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在训练、选材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在选材上,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科学的选材体系,通过科学跟踪,及早淘汰没有潜力的运动员,以便他们及早选择其它出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周期性的训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业余训练方面,应处理好输送人才与出成绩的关系,不能拔苗助长,切实提高成材率。

2.4吸纳社会资金,依托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

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应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和技术的参与,集中科研优势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健美操运动员。它们的参与是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不但增加了后备人才的总量,而且对办学可以形成竞争,使市场机制起到作用,实现资源配置。

3.结论

3.1 我国竞技健美操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问题有:投资结构单一,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影响其以后的就业;选材的科学性不高,影响运动员培养的效率;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竞技成绩;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场地和经费得不到保障等。

3.2 我国培养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对策有:对培养健美操后备人才的体制进行创新;去掉过去的单轨制,转变为多轨制,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竞技健美操;坚持“体、教结合”,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健美操后备人才在选材、训练方面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提高成材率。

参考文献:

[1] 杨桦.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4.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76.51

[3] 王洪,杨晓龙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77-79

作者简介:秦丽(1983.9-),女,2010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现为营口大学园教师。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概述 下一篇:高中政治课堂从多元化角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