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管理易产生的误区

时间:2022-08-23 09:49:06

对标管理易产生的误区

对标管理目前正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有关对标管理的理解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对标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且成为了一种企业被动采取的行为。

误区一:将“对标”与“达标”混淆。对标,是指与优秀的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本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循环提升的过程。达标,是指达到规定的标准,例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等,是为完成管理目标而推行的检查、验收、评比、定级和评优为手段的活动。前者是主动的进取行动,后者是对规定的执行。

误区二:仅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对标。由于技术经济指标是可量化的,对标操作简单快捷,许多企业设计的对标指标体系仅仅包括技术经济指标,这是对对标内涵的片面理解。对标管理不仅可以瞄准标杆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还可以对比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规模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对标,企业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因具有特殊性,不能、也没必要纳入对标体系。

误区三:标杆选择只局限于竞争对手,且只求“最好”。许多企业认为只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才具有可比性,而且只有同最优秀的对手对比才有意义。其实不然,选择竞争对手作为对标标杆只是对标管理的一种方式,通过行业标准值、行业非竞争对标伙伴信息等方式获得的数据也很有价值。同时,由于“最好”的企业与本企业相比,可能在收入、规模、员工数量、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区域情况等存在很大差异,指标的可比性较差,因此对标标杆的选择应遵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佳,合适才是最好的”原则。

误区四:将预算完成情况等同于对标。有的企业由于对概念的理解错误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指标同预算指标进行对比,美其名曰“对标”,结果100%指标超过或达到预算指标,这是极其荒谬的。真正意义的对标管理,应该是将本企业的指标同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关键在于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订方案,采取措施,改善提高,如此循环,实现持续改进。

误区五:“自上而下”进行对标。所谓“自上而下”对标是指上级单位“帮助”下属企业进行对标,他们收集下属企业的信息,与行业标准值或优秀企业进行对标,得出下属企业所处的位置,进而评定下属企业所处的等级。这也是对对标管理的狭隘理解。对标管理应该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对标指标体系,选择对标标杆,制定赶超策略。上级单位可以扮演监督、指导和事后检查、考核的角色,而绝不能“反客为主”。

误区六:对标“重结果,轻过程”。有的企业只在年终(中)将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一个对标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完全抹杀了对标管理持续改进的初衷。对标管理应该是一种活动(行动),是一个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连续、循环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不能只关注某一时点数据。

误区七:对标管理与企业绩效考核两条线。将对标管理情况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激励机制相挂钩,才能推进对标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对标管理考核除了要关注指标的绝对值(时点值)外,更重要的是考核相对值,即对标活动开展前后指标的改善程度。只有相对数才能真正反映对标管理效果。

误区八:认为对标管理是大企业的事情。最早开展对标管理的是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有人以此推断:对标管理是大企业的事情,与小企业无关。其实,不仅小企业需要对标,政府机关同样需要对标。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通过有选择地开展对标活动,建立与优势企业的对话机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政府机关通过开展对标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应该正确认识其内涵,避免上述误区的发生,切实发挥对标管理应有的促进企业持续学习和改进的作用。

(作者单位:1.河北世纪大饭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河北建设投资集团咨询中心)

上一篇:油田企业如何推行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