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架构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桥梁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23 08:58:33

着力架构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桥梁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我国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重视还不够。本文从创业教育制度、创业实践基地、师资力量、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等方面去剖析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改革实践课教学、拓宽校企合作拓渠道、完善“三全工程”等方面探讨对策。

关键词: 工科院校 大学生创业 问题 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对策

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更是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创业教育制度不健全,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氛围不浓。

许多地方院校没有树立创业教育全程化、全员化的理念,没有构建创业教育运转协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缺乏专门学术研究队伍,学术研究还很薄弱,对概念进行界定及学术研究,还是近几年创业实践的兴起才从国外引入的,总体上处于萌芽阶段,正规的创业学课程教育几乎空白。由于我国大多高校未设置相应专业和课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都是来自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浓,突出表现在: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研究者主要还是对现状和意义进行描述,仍在讨论需不需要创业教育,只是呼吁和倡导,且大多停留在表层的分析和阐述。国际研究比较表明,尽管我国创业教育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要素的研究脉络基本清晰,但迄今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框架。二是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概念、意义、内容等方面,涉及实施途径则只是谈谈学校应大力支持、社会应提供保障等,未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实现和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理论。三是缺少研究平台。专业期刊杂志是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观点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平台的作用。美国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刊物达40多种,公认权威的刊物就有5种。四是研究方法单一。除少数用问卷调查法和简单描述统计分析之外,大多是定性研究,极少用定量方法,缺少实证研究。

(二)缺乏创业成功的专家型师资力量。

大学生创业活动普遍停留在创新实践活动层面上,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作支撑。一些高校虽然专门聘请了―些实业家、企业老总为大学生创业导师,但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成了空洞的说教课。

(三)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缺少实践园地。

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提供的保障有限等,直接导致许多高校创业经费总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设立单列的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作专项经费;二是没有开辟专门的足够自基地用于教育、培训和创业实践,无法为创业教育提供十分宽松的环境,不能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条件,创业陷入“纸上谈兵”尴尬;三是没有成熟的教学手段和评估标准。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采用成熟的教学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目前大多高校教学手段不成熟、教学评估比较模糊,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发展状况,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斗志。

(四)对大学生创业的思想还不统一,认识严重不足。

近几年高校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学分,但少数高校只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大多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只是借鉴国外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热情、创业意识的培养等进行探索,缺乏本土化的切合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高校实际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见,也极少注重学生创业计划设计能力的训练,忽视培养和引导学生发现市场商机、筹措创业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和创办公司企业的能力,更缺少适当的评价体系。简言之,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

二、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实施途径的创新对策

从变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依托,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与途径,注重培养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一)组教学研究团队,建创业教育氛围。

国际研究比较表明,尽管我国创业教育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要素的研究脉络基本清晰,但迄今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框架。因此必须根据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尽快采用成熟的教学手段,建立科学系统、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发展和积累提高的具体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志。二是组建专门教学研究队伍。由于我国大多高校未设置相应专业和课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都来自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相比而言,国外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队伍庞大得多。应从概念、意义、内容等方面出发,扩大研究领域,改变研究方法,除少数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之外,还应广泛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描述统计分析,用定量方法来开展实证研究,广泛涉及如何有效地实现和开展创业教育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实施途径方面的理论。三是地方政府和学校都应大力支持、提供保障搭建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专业期刊杂志是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观点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平台的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专业刊物。

(二)改革实践课教学,架构教育新模式。

积极改革实践课教学,包括各实践课课程内容与操作的整合及课时分配,强化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见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把技能型课程直接安排进入车间具体岗位学习,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单位接受全面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消除或缩短适应期,真正达到“毕业即能创业,创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的目标。

1.把教育实习与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面向创业抓实习,在实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讲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进入单位实习,对一个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说,这一实践经历就显得相当珍贵。因此,无论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是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都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协商,主动和对口行业挂钩,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学生创业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实习求职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创造更多的创业空间,确保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创业的连贯性和专业性。

2.把教育实习与推荐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架起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是成功实现大学生顺利创业的高速绿色通道。学生通过创业实习实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独自处理难题、如何化解工作压力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既提高创业本领,又积累创业经验。

(三)依照专业布基地,校企合作拓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适应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教学科研的“双师型”高学历教师队伍,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创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地方院校工科学生参与产、学、研的途径。并在办学实践中,把加大四方面的力度以落到实处。

1.加大组织机构建设力度和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领导坚强,组织周密。为适应创业领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在“毕业生创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珠江三角洲一带、长江三角洲一带和中西部及渤海湾等地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非常明确地提出,建立实习基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实习单位更多地留用毕业生,以求通过实习来扩大创业。在做出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后,积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确保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2.动员力量,主动出击,依照专业建基地。学校通过师生及其亲友或校友或上网查询等各种关系网广泛联系,抓住每个机遇,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创业市场,根据专业特点和具体要求,科学布局,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计划有目的地物色合作伙伴,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同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甚至利用产品交易会,结识厂商,组建基地,努力确保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3.立足本区,辐射全国,依照规划布基地,架构教育实习与推荐创业桥梁。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把教育实习规划为“生产见习在区内,创业实习在区外”。在区内,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了江西联创光电有限公司、中国国电公司万安水电站等规模相当、专业性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生产见习,让学生对生产单位产生感性认识,为毕业实习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在区外,结合毕业生都热衷往大城市寻找创业机会的情结特点,选择有行业特点、有地域优势和规模效益相当的企业或集团公司,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到相应公司开展为期6个月的毕业实习,如机械制造专业,选择了中国一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选择了北京万东医疗器械和普朗集团;电子通讯专业,选择了深圳安泰信等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四)“三全工程”搭平台,抓好实训搭平台。

建立健全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尝试工学结合的“3+1”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培养地方院校工科类复合应用型大学生。为加强学校和厂商的沟通,做好基地实训学生的管理和调控,必须对学生实施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心服务的“三全”工程,努力找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实习学生之间实现“三赢”的最佳平衡点,并着重解决好五个问题。

1.要加大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认识,做到思想工作先行。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帮助并引导他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确保学生准确定位,树立“先创业后择业”的创业观和发展观。目前学校建立的创业实习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基地,在那里,学生的实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追热门随大流,过于强调地域区位和薪酬差别,工作求轻松图兴趣,缺乏事业心,狭隘理解专业对口,出现个人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市场制约的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就会形成创业观念上的许多误区。对此,学校不仅要积极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开展关于实习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培训,而且要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如何通过创业前的实习全面提高自己的创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实习时间寻找创业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和投身创业浪潮,主动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有意识地给学生打“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实习既是竞争,更是挑战和机遇,必须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亮”。

2.要做到计划先行,强化管理。面向创业抓实习,进入单位实习,对一个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说,这一实践经历对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投身教育实习和创业做好前期准备,为适应教学实习实践需要陆续制订了一系列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每学期末就将下学期学生教育实习计划提前告知基地,让厂家提前作出生产安排,确保学生走出校园就有岗可选。另一方面要派出骨干教师带队或选定实习实训基地临时负责人,负责做好实习实训大学生的食宿等日常管理和其他安全保障工作等事项,定期和学校保持联系(如遇特殊情况则可随时向学校反馈),督促实习单位落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安排和实习指导,同时还重点抓好实习纪律、毕业论文撰写和设计、实习鉴定等工作,确保学生不仅可以在稳定的环境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而且可以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意向地寻找创业机会,从而有效地弥补学生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心理准备不够的缺陷,做到教育实习与推荐创业两不误。

3.要积极维系好学校与基地单位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习单位和学生之间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实践证明,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一定要摆正位置,明确双方权益,尤其是实习期间学生薪酬、实习时间等权益。应该让实习单位充分认识到,接受实习生是一个双赢的经济社会行为过程。所以,学校一方面要用感情与厂商联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组织教授博士团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注重寻找有一定规模、各方面条件较好且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的合作单位,双方签署共建协议,主动邀请长期合作单位负责人来校考察,聘请该公司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基地指导教师,零距离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要始终保持学校与基地学生的联系。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都更加需要母校的关爱和老师的关怀,尤其是刚到企业头几个月的适应期和实习结束毕业前夕,这是验证他们实习成果的阶段,也是决定他们人生或自信或惶恐,或成功或失败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坚持人性化管理,通过检查实习、调查情况或电话问候等一系列的关爱和交流,加强与实习生的联系,而不是坐等学生反映和汇报,更不能对实习生放任自流。必须千方百计,加倍努力,不断深入,力使教学实习实训更加适应专业特点,更加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更加紧密地同创业推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

参考文献:

[1]黄春英,彭光良等.工科专业毕业实习与创业结合模式与途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2]郭必裕,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南通工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傅亚军,彭光良.浅论大学生创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24).

[4]郭永强,肖蕙蕙等.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青年科技,2008,(01).

[5]徐茗臻,臧明军等.构建“三个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09).

此文是江西省2008年社科规划项目《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08JY29)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关于对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思考 下一篇:讲管理 谋开发 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