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廷森 钢铁大王的百货帝国

时间:2022-08-23 06:39:41

钟廷森 钢铁大王的百货帝国

钟廷森是一名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担任金狮集团主席和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主席,由其名下企业生产的钢铁产量占马来西亚钢铁总产量的70%左右,因此被尊称为“钢铁大王”,其太太是香港名人及华语流行曲唱作人陈秋霞。目前金狮集团分别于新加坡和吉隆坡上市,自1992年钟廷森进军中国市场以来,由钟廷森家族所持有13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覆盖有钢铁、汽车、轮胎、电脑、百货公司、房地产、纸品等。

钢铁大王的第一桶金

钟廷森祖籍广东潮阳,1943年生于新加坡。他的父亲钟水发于上世纪40年代在新加坡开设德昌制造厂,制造及出口狮标铁质家具、钢柜等。1956年把业务扩展至马来西亚,除家具外还从事橡胶产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业。钟廷森10岁的时候,白天上学,放学后在他父亲公司学习做生意。

1958年,父亲需要帮手,不到15岁的钟廷森就到父亲的马来西亚公司工作,从此在马来西亚生根发展。如今,钟廷森谈到事业上的显赫业绩,总将其归功于父亲,他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奋、建立信心、说话一诺千金、对朋友应有诚意”这些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1971年,钟廷森去印尼考察时发现当地人口多,又比较落后,很多行业尚处于空白,直觉告诉他这里蕴涵无限的商机。钟廷森与哥哥合作,共同出资60万元马币,开设一家生产铁质家具和办公用具的工厂。第二年开始盈利,第三年就赚了100万马币,钟廷森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在印尼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1976年,钟廷森把在印尼赚的钱带回马来西亚,准备投资钢铁厂。为了选购设备,他几乎跑遍了全世界所有知名钢铁设备厂,详细周密地了解行情。调查后发现,日本、美国、德国设备虽好但价格昂贵,意大利有家钢铁设备厂还没有在远东销售过产品,很想打开远东市场,钟廷森牢牢抓住这一点,跟他们谈判,说服他们以比较低的价格将设备卖给他。设备买回来后,钟廷森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以便可以同时生产两种产品。

1978年,钟廷森投资1200万马币,成立了当时马来西亚第一家较大的钢铁厂——金狮合营制钢厂。第一年便达到10万吨产量,开业一年半后就盈利1700万马币。在他的有效管理下,产量亦飞速增长,第二年提高25%,第三年达到15万吨。接着他又投资80吨电炉与连铸生产线,将废钢融化成钢水,铸成钢锭。1983年又投资两条线材生产线,产量增至85万吨。钢铁厂逐渐壮大,现在产能达到500万吨,未来3年将达到780万吨,成为马来西亚钢铁行业翘楚,是马来西亚盈利最高的公司,钟廷森也因此被称为“钢铁大王”。

父亲去世后,大哥钟廷基继承了父亲新加坡的业务,而钟廷森接管了父亲在马来西亚的业务,他将父亲创办的德兴制造公司、德昌制造公司及金狮金属制造公司合并,改名为金狮(私人)有限公司,于1981年在吉隆坡上市。合营制钢厂则于1982年在吉隆坡上市。

百盛入驻中国市场

在国内提到钟廷森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各大城市的百盛广场,却几乎人人皆知,而钟廷森就是百盛的缔造者。

“我们从1992年2月至1993年8月间,几乎每个月都往中国跑,到那里实地了解,一年多下来已往返中国几十趟。”在中国的投资之路上,钟廷森脚踏实地。中国地博人广,各省份与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消费模式、发展状况、地理因素及文化习性,所以详细的市场分析和研究工作不能省略,他派了一个开发小组来中国做市场调查,考察方方面面因素,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研究,最终选择在北京市落脚,以中国金狮百盛公司作为起跑点,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合作,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

当时中国百货业以国营居多,服务态度欠佳,为防止丢货都把货品锁在柜中。百盛深知“顾客满意就是百盛成功”的经营之道,因此自始至终本着“尽如您意”的服务宗旨,注重顾客所需,为充分适应顾客群的购物行为与喜好,在各方面不断做出调整,以期为顾客提供最舒适、最满意的服务。采用开放式的购物环境,鼓励售货员卖货,业绩和奖金直接挂钩,这样百盛的营业额是国营商场的五倍。同时采用全国电脑联网,方便采购和资金调控的科学安排。

钟廷森说:“要有竞争力,就要具备规模,引进精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且和第二名的距离拉大。”百盛集团在充足资金支持下,迅速在国内复制成功的样板,在随后的几年内,广州、沈阳、青岛、济南、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先后投资建起百盛百货店。

2005年11月,百盛在香港上市。业内人士认为,百盛目前在中国的业绩正处于上升阶段,选择这个时机上市,不仅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也能降低风险,而上市之后得到的充足资金,很可能使百盛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快速扩张。

自1993年在中国投资以来,钟廷森本着“抓紧消费群动脉”的市场策略,以百货零售业在神州打赢了漂亮的一仗,金狮集团业绩扩展迅速,而且向多元化发展。目前金狮集中发展三大业务,即百货零售、酿酒业及电单车制造业,已成功在中国市场抢得一席之位。

在危机中寻求商机

1986至1988年间,马来西亚经济低迷,许多家超级百货市场倒闭,不少百货业陷入财务困境,但钟廷森却认为,这恰恰是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利用钢铁生意中赚到的雄厚资金,不断收购、合并许多倒闭的公司,使金狮的子公司呈几何级数字迅速增加。在行家预测不到三个月百货市场就将遭遇关门厄运之时,钟廷森却偏偏选择进军百货零售业,令很多人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敢为此举者必须具备敏锐而准确的生意眼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与胆量,他说自己是一个很小心的冒险者。

钟廷森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经济萧条已到谷底,过些时候自然会回升,在经济萧条时做出投资,表面看风险很大,而实际上当时花费3000万人民币将倒闭的百盛百货的几十家公司收购进来,随即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在马来西亚各大城镇开设了4家百盛超级市场和25个百盛商店,在经济好转之时获得高出几倍的回报。但是如果每一家自己亲自开发的话,至少需要五亿到七亿元人民币,在经济低迷时的低价收购无疑为钟廷森省下一笔巨资。不仅是百货业,钟廷森仅用了6000万马币买下原需要投资四亿马币的海绵铁,用3000多万收购了铃木的汽车和摩托车,当年就转亏为盈。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钟廷森在中国投资不久,投资金额有8亿到9亿美金,外汇损失大概有36亿人民币,此外还有20多亿的贷款无法收回。为了渡过难关,他把马来西亚的几个购物中心卖掉,以偿还银行的贷款。同时也卖掉了在中国投资的汽车、摩托车、啤酒等业务,以求企业未来的更好发展。

钟廷森说:“对付危机一定要当机立断,看准时机,从危机中寻求商机。”他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低价收购与果断卖出策略,显示出了他面对商业危机时的智慧与胆量,从而带领金狮集团渡过重重的难关。

在钢铁行业打下坚实基础后,钟廷森开始出击其它行业。从1981年始,他进入房地产领域,目前其房地产公司是马来西亚五大房地产公司之一,每年有3000多个单位的房子出售;1983年进入种植业,种植可可和棕榈树等;1985年进入百货业,在百货业和房地产业,他投资达16亿马币,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百货公司;1987年进入汽车和摩托业;1989年进入轮胎、集装箱行业;1993年进入海绵铁行业;1995年进入纸浆业。依靠自己的努力,他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构建了自己的事业版图。钟廷森曾表示:“我希望在每个行业都有所表现,并达到效率高、服务好的目标,让雇员都能以这个集体为荣。”在钟廷森的领导下,金狮集团在马来西亚享有“管理好、效率高、名声响”的美誉。

这些成功与钟廷森胆大心细,具有敏锐生意眼光的商业策略家风范分不开。他认为无论进入哪一行,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周密的策划,知道自己的位置、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如果认为可以降低成本或有所表现,才能进入。经过持续不断的奋斗,钟廷森把金狮集团从一个中型企业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财团,并逐步向国际舞台进军,成为亚洲的跨国公司。

历程评述:

钟廷森,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家,虽然在东南亚华人圈比较低调,但因杰出业绩而赫赫有名。他被人称为“钢铁大王”,钢铁产量占到马来西亚总产量的70%,雄踞东南亚钢铁霸主地位;他又是百货大王,创立了马来西亚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百盛超级市场集团。

钟廷森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瞄准时机,成功地把金狮集团从一个中型企业发展成亚洲的跨国公司。钢铁业、轮胎业、电脑业、百货、房地产、纸浆与纸张、种植业等无不被他收入囊中,构成了如今的商业版图。钟廷森同时拥有十家上市公司,集团年营业额超过387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还是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总会长。1993年,百盛走进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并逐渐成为中国大众熟知的品牌。

上一篇:保罗·雅各布 高通的创新灵魂 下一篇:徐霞客 明代探险科考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