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应担当起培植社会耻感文化的责任

时间:2022-08-23 05:10:53

教师就应担当起培植社会耻感文化的责任

摘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们忽略了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学校中学生考试作弊时有发生,社会上不良行为屡禁不止,不良行为的主体缺乏诚实、诚信和廉耻之心,我们不能以罚代替教育,社会更应当关注耻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担当起培植社会耻感文化的责任。本文从一则新闻切入,从学生考场作弊联想到各种不良社会行为,指出这些现象背后是缺乏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视人的廉耻之心、善恶之观的教育,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感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考试作弊;廉耻文化

一、一则新闻及联想

近日一则新闻(2013-03-27)报道了印度比哈尔邦3月的全邦高中升级考试中发生大规模作弊、乱象丛生的事件。

报道指出印度的现代教育制度承袭英国的教育体制,初中5年级之后,每年一度举办全国高中升级统一考试,很多学生是满身小抄,女生们把小抄写在每天戴着的围巾上,男生们则直接把笔记本放在裤子里。由于使用不正当手段考试,比哈尔邦学校考试委员会决定取消1600多名考生的考试资格,不但抓住了50多名替考者,还有100多位家长也因协助作弊被警方拘捕。这一报道令人震惊,这一现象令我深思。因为考试作弊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也时常出现。其实,早在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可见当时高等学校学生作弊的严重性。经过近十年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建立考试规范、完善监考机制、出台严厉的处罚作弊规则等,对考试作弊之风的迅速蔓延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二、作弊行为与廉耻之心

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不仅败坏学校的学风,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令人揪心的是若让这些感染了不洁行为,又无反思的学生走上社会,不但可能损害我们的教育形象,如若任其发展,其作弊行为的“意识病毒”将会与人类的各种“意欲”交叉变异、衍生出各种损害社会的新病毒,最终动摇社会的稳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环顾我们的周围,现在不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不但某些领导干部在职学历资格认证过程中的各种考试、考核,甚至学位论文撰写中也有作弊行为;甚至这种病毒已侵蚀到各种教师任职资格的考场中,一些参加考试的老师们也在作弊,且花样百出。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多数考试的背后一定与某些既得利益或者未来的某些利益相关。无论什么理由,考试作弊的目的就是或想蒙混过关巧取利益,或想不劳而获豪取利益。考试作弊的行为就是不诚实,就是不诚信。虽然作弊行为有大有小、作弊祸害有轻有重,作弊现象可以不断翻新,但作弊者都有着共同的社会属性,那就是缺乏廉耻之心。缺乏廉耻之心者,一定是不诚实、不讲诚信之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如若对此现象不能及时纠正,对作弊者不能及时教育,使作弊者从道德高度有所认识并感到羞耻,而是简单处罚甚至让作弊者有侥幸过关的得意甚至有成就感,那么未来这些“意识病毒”将会危及到你、我、他共同生活的社会,危及大家共同的利益。翻阅近年来媒体披露出的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个人为了升迁,可以造假学历;学校为了创收,可以贩卖文凭;运动员为了金牌,可以服用兴奋剂;裁判为了金钱,可以吹出黑哨笛;法官为了迎合权力或者资本的需要,可以违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决;警官为了获取私利,可以背弃职业操守,做出非法行为;不良社会团体为了获取金钱,大搞各种虚假评奖颁奖活动,最终损害民众利益;不正官员为了创造政绩,可以不顾老百姓的基本利益,欺上瞒下;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食品等等,这些新闻事件令人惊震和愤怒。仔细想一想以上列举的诸多不良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其实与考试作弊的行为在思想意识上一样,这些行为主体没有诚实之心,没有诚信之心,没有廉耻之心。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虽然学生考试作弊似乎危害有限,但若任其泛滥,不做教育,作弊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遵守规则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意识病毒”就会迅速蔓延,蔓延至社会,一旦社会人“作弊”必将危害一方。因此我以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与考试作弊的现象较真,有义务为刹住这股污染校园健康的“歪风”做有益的工作,教育我们的学生应该诚实守信,知道廉耻。

三、大学中作弊行为的处罚与教育

考试作弊的现象由来已久,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严重关注,深入研究作弊的成因和危害,或撰写论文或提出报告。我研读了最近一些与“作弊”相关的教改创新和素质教育的论文,这些论文论及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是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或动机的分析研究,多数为任课教师撰写;其二是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对策的研究,多数为带有一定管理色彩老师撰写;其三是关于大学生作弊心理分析和诚信教育的思考,多数为教育辅导员撰写。这些论文多数是对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作弊现象和作弊心理进行剖析,同时对学校的监管体系提出建议。但我个人以为,要想更大限度地消除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应该真正重视学生个人的道德教育。唐代韩愈《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应该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人。传道就是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就是品德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学生是不可成才的。但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学,为了排名、为了验收、为了论文、为了获奖,大学教育更多倾向于授业、解惑,学生中的成绩排名、奖学金评比、保研指标分配等等活动似乎很难觅到大学教育中传道的痕迹。是的,这个现象与大的环境吻合。回顾这些年社会与经济飞跃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我们快马加鞭地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社会和学校对耻感文化教育有所忽视。耻感文化的缺失,已经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危害,这种危害不仅仅表现在上述若干似乎独立的事件上,很显然它已泛化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因此对于考试作弊固然需要如上述论文中提出的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管,但是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青年学生中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感文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人”与“耻感”的论述

为什么说要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感文化,因为中国古典思想中就常以“知耻”来教化民俗、纯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文中子·关朗篇》曰“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即最痛心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最羞耻的是不知自己的廉耻。人必须有廉耻觉悟。《孟子·尽上心》曰“人不可,之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告诫民众百姓: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羞耻心对于人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羞耻心的人会做出计谋狡诈之事,而当一个人从无羞耻心到有羞耻心时他才不会再为恶。《朱子语类》卷十三中指出,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是人是必须知道廉耻,这对人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知道羞耻善恶,有些事才会不做。康有为在《孟子微》卷六中写道:“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是说人有些事不做,仰赖知耻之心。若没有知耻之心,就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做。良好的社会风尚,在于养成人们的羞耻心。培养知耻、有耻的人,使人们有正确的“耻观念”,是政事与教化的重要内容,等等,不胜枚举。显然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有耻,与士君子和百姓个人的“立人”、“为人”、“人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廉耻感为立人之大节。“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羞耻和憎恶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若无羞耻之心,就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人。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二《人事通》曰:“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励行,思学证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就是说:耻对于人是第一重要的,凡知耻的人,正直、正派,洁身自好,光明正大。对那些污秽下贱、荒淫邪恶,不正派、不成才的事,是绝不肯做的。但凡不知耻的人,则正相反。顾炎武《日知录·廉耻》:“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大意是用礼义治人,以廉耻立人。人、为官者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灾祸、失败、动乱、灭亡就都会来到。礼义廉耻,耻是最重要的,自己行为中要保持羞耻之心,知道何为耻辱。那些不廉洁的人,违背道德和正义的人,其根源就在于不知耻。看一看古人对廉耻与恶行分析得多么透彻,对廉耻教育看得有多么重要,从做人到治国都离不开“行己有耻”。

上一篇: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人本主义教学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