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我来“导演”

时间:2022-08-23 04:38:27

语文课堂,我来“导演”

[摘要]面对新形势的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的“演员”角色走出来,成为课堂上的“导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导演”,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剧本”的开发者,在“导”和“演”的有机结合下,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演 新课程 剧本

课堂教学好比一台戏,教师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演”,占据着整个课堂,机械的讲述,学生被动的听,少有活动和交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抹煞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何谈“创造”?面对种种困惑,笔者大胆尝试,从课堂中的“主演”转换到“导演”,收效甚好。现结合多年实践教学,浅谈做一名称职“导演”的几点做法。

一、导“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激发兴趣是教法之本。例如开展各项竞赛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思维亢奋,参与意识强,成语接龙,猜谜比赛,排序比赛等等。人物描写教学《小哥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表演出来,其他同学也可以当导演,仔细对照看看他们是不是正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了。实践证明老师若真的导出“趣”来,学生主动参与率比传统课明显倍增。

二、导“演”

“好的演员让剧情成功了一半”。表演课本剧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乐在其中。课文的精彩之处,我常常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演员”一心想演好,下面的观众更是欣赏心切。这堂课自然趣味盎然,学生铭记难忘。如《半截蜡烛》、《将相和》等课文,学生都能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只要学生事先能认真预习精心准备,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孩子们成功地演出孔君平的随和,又能反映杨氏之子的机智幽默,说话时语气极具挑战性,准确的理解文章的意思,也能把握人物形象,演好一些细节,演好当中的“情”、“神”、“韵”。

(1)染“情”

新颖别致的导入是“剧本最好的开幕”。一堂课刚刚起始,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其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先放抗美援朝战歌录像片段,用情景带动并感化学生,让他们带着激情演唱,整个教学过程在激昂的歌声中渲染,学生的兴趣高涨,获得求知的,对文章的把握就更进一层了。

(2)演“神”

“情似不如神似”。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孩子。“笑”是最简单的字眼,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根据“神”的不同加上学生各自的理解学生轻松地演出了轻蔑的笑,爽朗的笑,自信的笑:而在《晏子使楚》里孩子们不卑不亢的笑让我记忆犹新,笑得从容淡定,笑得恰如其分,笑得楚王都只得陪着笑。

还例如:一个学生在读《金钱的魔力》托德的对话“啊,是吗?”时,嘴没有张,而是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几个字。老师此时要追问原因,那么学生更能体会出托德对“我”的看不起,及其轻蔑的样子。老师还要及时进行鼓励,分析并演好文中人物的“神”。

(3)意“韵”

对于很多比较难理解的片断或词语,很难把握它的分寸,这个时候就需要强调字里行间的“韵味”。《“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要真切地体会出人物“辣”的韵味,有其放纵大笑的韵味,穿着尊贵的韵味,言语圆滑的韵味。还有王熙风为林黛玉流眼泪,先恭维,再拭泪,后转悲为喜——视贾母态度而变的邀宠取幸察言观色、机巧善变的韵味。

三、导“评”

演讲赛,辩论会这些都是“评”的方式。以此方式选定话题操作,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如:评“剧本”,有些文中的语言还应适当改变;评“演员”,角色扮演是否个性化;评“台词”,是否有连贯性;评“作戏”,整篇戏能不能深入人心……

需要特别注意“演员”是否表演了出来?是否有遗漏?“导演”的指导评价是否到位?真实准确地体验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课堂中,教师扮演起设计者、观察者、指导者。演员们生动传神的动作模仿,入木三分的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的语言技巧都带入一个真实的剧本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导”和“演”方面应给予充裕的时间。语文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导演”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主演”好自己的课堂,“主演”好自己的学习,进而“主演”好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人格教育 下一篇:加强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