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破坏性批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2-08-23 03:54:09

避免破坏性批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破坏性批评是指教师从个人情绪出发,不顾学生心理感受,不讲求批评艺术的性批评方式。这种批评,不但对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无助,相反会造成双方情感上的疏离,使日后的教育工作更加困难。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发育仍然还比较幼稚,心理比较脆弱,教师简单粗暴的批评很可能会使他们遭受意外的打击,学习欲望受挫,其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使用破坏性批评,架好与学生沟通的“心桥”。

小学高体育教学中发生的破坏性批评有多种类型,例如:

1.挑衅式。如“你从队列中出来,我管不了!去把班主任叫来!”

2.驱逐式。如“不换穿运动鞋你就出去。”“把你的父母叫来,否则就别来上我的课。”

3.压制式。如“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必须按我的要求去做!”

4.威胁式。如“好,你厉害,你不承认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

以上是破坏性批评最常见的几种,它们经常是交叉、重叠出现的,对教育工作的破坏性极大,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我认为,避免破坏性批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把握学生的即刻反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1.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娇生惯养,致使孩子的心理脆弱而又超常自尊。当遭受批评时,他们常常会感到紧张,内心处于戒备状态,不会立刻打开心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此时,教师若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消除了戒心,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近了,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2.当学生有逆反心理时,往往会做出与教师意图相反的事来。这时我们要意识到这是由于学生的认识偏差所致,并不一定是有意与你作对。即使他是真的有意顶撞,教师也不能大发雷霆,特别是男性体育教师更不能动手,宜先设法避免冲突,等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

3.当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有的教师急于事功,往往立即对学生进行批评,给学生施加压力。这是不恰当的。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惧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4.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批评后,往往会做出畏惧逃避的心理反应。他们因心理紧张、敏感和过分自责,而采取远离教师的消极对策,这说明批评没有取得效果。此时,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缓解学生的畏惧情绪,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二、教师要善于排除干扰因素,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1.学生因家庭环境、性格、经历和教育的不同,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体育教师若不能清醒认识这个问题,可能就把批评引向一种极端方式。学生的言行如果与教师的期望值不一致时,教师可能会因失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教师总希望通过批评使学生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即刻显效。因此,教师要容许受批评的学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甚至容许出现反复。

2.教师要注意克服情绪障碍。有时教师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如从厌恶某一事物到厌恶所有同类的事物及与之有关的人,这种情绪反应就不正常了。教师若有这种情绪,批评学生时就会带有成见,甚至会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不仅导致批评失败,而且会恶化师生关系,甚至伤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这样做也是不道德的。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情绪体现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情绪过过激或低沉都不利于教学,而应该把握最佳情绪状态进行有效地教学。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调适学生的情绪状态。对于情绪激活水平过低的学生,应施加心理压力,动员或激发其情绪激活水平;对那些情绪紧张,激活水平过高的学生则应使其激活水平稳定下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功能,让学生口、脑、手、脚等多种感官参与练习。

3.不要受经验、情感的影响。有些教师对体育“差生”总是爱不起来,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总是看不到学生的闪光面,认为凭经验和感觉不会看错人。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学生,很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教师所批评教育的对象是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阶段而尚待成熟的少年学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有些学生难免会染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若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破坏性批评,往往只能事与愿违,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过失和不足认真地做出分析和公正的处理,促其自我改正,决不能埋怨、指责、训斥甚至威胁,要容许他有反复,使他们有逐步改正缺点的机会。同时要善于用理智控制情绪,针对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不同对象,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控制”每一位学生。再次要注意批评的导向性,使教师的批评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批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莫让“补差”越补越差 下一篇:浅谈学校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