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地实验研究

时间:2022-08-23 02:27:31

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地实验研究

摘要:以5个班级群体为实验对象,分设实验组和空白组,并对干扰因素进行了有效控制,检验了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效果。数据分析显示,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对群体凝聚力变化原因的研究表明:(1)群体凝聚力的变化是由任务绩效引发的。群体任务的成功促使群体凝聚力上升,群体任务的失败导致群体凝聚力下降。(2)群体的高恃强性人格特征是群体合作困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拓展训练;群体凝聚力;群体绩效;人格特征;实地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8704“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这一术语是由英国教育家哈恩(Kurt Hahn)于1941年提出的,它宣扬的是“奉献、奋斗、永不放弃”\[1\]。拓展训练于20世纪末传入我国后,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并宣称能够“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激发潜能、熔炼团队”\[2\](P16)。拓展训练在取得惊人市场效应的同时,也遭遇到如“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培训过程中高涨的协作热情在回到现实后的消退”的质疑声。

一、研究假设与变量描述

(一)研究假设

如果拓展训练真能够达到“熔炼团队”的功效,那么它对受训群体的凝聚力水平将会产生影响。研究假设包括:

H0: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

H1: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没有显著影响。

(二)变量描述

1自变量:拓展训练。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指出,“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学习者的即时具体体验开始,继而搜索、观察学习者的体验实践,之后对这些资料加以分析,再将分析结论反馈给学习者,继续为他们的实践所有,以修正他们的行为并选择新的体验——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变化与成长”\[3\](P18)。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 不断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它可以用于解释与指导拓展训练的运作过程。

2因变量:群体凝聚力。李海对群体凝聚力定义、结构及测量的研究指出: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多种多样,群体凝聚力的结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GEQ(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和CPCQ(Combat Platoon Cohesion Questionnaire)是影响力较大的凝聚力测量工具\[4\]。Carron等将群体凝聚力分为两个层次(群体一致性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和两个基本维度(人际和任务)\[5\]。Mullen等认为凝聚力包含三个维度:人际吸引、任务承诺和群体荣誉感\[6\]。Siebold将群体凝聚力分为三个层次(个体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以及组织层面)和两个维度(情感与工具)\[7\]。虽然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和结构仍在争论之中,但凝聚力结构中的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两个维度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可将其作为基本的核心维度。

班级群体并没有明显的领导与下属的层级结构,个体间更多的是平等、自由的互动,这与运动群体很相似。因此只需将GEQ(运动群体凝聚力测量问卷)进行适应性修改\[8\],就可以应用于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该实验研究以某大学二年级5个班级群体为实验对象。其中,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对其施加拓展训练的实验处理;而另外2个班级为空白组,不施加实验处理。

(二)实验处理

拓展训练可定位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其理论内涵涉及体验学习论和组织行为学等,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群体合作项目为载体,包含关爱、信任、沟通、群体决策、分工与协作、关键问题识别等主要模块。

该实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以提升群体的整体效能为出发点,增强学员对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群体的和谐成长。培训项目共17项,持续32学时,培训周期为2周,详细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表1拓展训练项目表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群体破冰类高台演讲、动物扮演、自由寻人、组建团队等群体信任类背摔、相互依存、丛林穿越、万里长城等群体协作类死亡电网、穿越沼泽、同心同行、

求生墙、荆棘取水、雷阵等群体沟通类孤岛求生、盲人方阵、沟通比较等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赵泽霖,等: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地实验研究(三)测量工具

GEQ(群体环境问卷)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群体任务对个体的吸引力维度(IAGT,4道题目)、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力维度(IAGS,5道题目)、群体交往一致性维度(GIS,4道题目)以及群体任务一致性维度(GIT,5道题目),共18个题目\[9\]。将GEQ应用于班级凝聚力的测量时,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并增加了一些附加题项。

(四)实验设计

在施加实验处理的前后,对实验组和空白组分别进行GEQ前测和后测(如表2所示)。实验周期为一个月。表2实验设计

分组群体编号/规模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实验组AA1/24A2/30A3/29GEQOBGEQ空白组BB1/28B2/26GEQGEQ(五)干扰因素的控制

可能对班级凝聚力产生影响的干扰因素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学院学工办的管理、班主任与辅导员的管理、班委的组织以及班级个体间的交互等。

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对可能的干扰变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控制:

1选择同一学院的班级进行比较有利于控制校级和院级学工管理的影响。

2选择大二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影响。一般班主任会在第一学年对学生实施较强烈的管理措施。理论上,只要在一个月的实验周期内,班主任没有太强烈的管理行为,各班级的凝聚力的变化不会太大。另外,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相处之后,群体会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选择大二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其他课程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一般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从大三开始学生的课程安排才以专业课程为主;即使有的专业在大二阶段已涉及专业课程,但也为数不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方向的学生,为了在理论上排除如管理、心理等类课程对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可能影响,因此选择以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

上一篇:《悬崖》背后的悲壮史实 下一篇:国际不法行为所致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