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生态在恶化

时间:2022-08-23 02:15:17

祁连山生态在恶化

巍峨雄拔、连绵起伏的西部名山祁连山,是我国版图上最著名的十二大山系之一,为黄河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它长达1000多公里,东西向横卧于青藏高原与西北平原之间,为青海与甘肃两省划界,也成为“西北绿色通道”――河西走廊的南部屏障和“冰源水库”。

但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祁连山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正在快速恶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森林和植被减少,动植物资源面临重重危机。

整体生态系统不容乐观

祁连山海拔为3000-5000米,主峰团结峰海拔为5826.8米。山系海拔4300米以上均终年积雪,并分布有2860条冰川,储水量约为954亿立方米。祁连山的冰雪储积为河西走廊的主要水量来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水系56条内陆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年出山径流量达70多亿立方米。

河西走廊是国家12个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那里生活着近380万人口,有耕地80万公顷,所产粮食占甘肃省粮食总产量的1/3,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的70%多。因为西北总体气候属于内陆干旱气候,河西走廊年降雨量只有60-100毫米,所以农牧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主要是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可以说,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命根子,也直接影响到祁连山南坡青海地境农牧业及其生态环境。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祁连山的生态状况正在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不利变化。

祁连山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基础相当脆弱的环境中,它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又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之受高原高山阻隔,降水极为稀少。而且,它的周围旱荒漠、沙漠、戈壁、盐碱荒地等包围,自然干扰强烈。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依存的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尤其森林植被,多分布于阴坡、半阴坡,且呈斑块状,树种多为青海云杉纯林,结构简单,生长缓慢;灌草植被受水热条件限制,也较为低矮,生长缓慢。整个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340mm,气候干燥,蒸发量偏大。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专家们称,如此脆弱的高山生态系统,很难经得起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变暖变干和人类过度利用资源的影响。

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为干扰的因素相当突出,在祁连山的农林、林牧交错地带,人类活动日渐加剧,开荒、放牧、砍伐木材、盗猎等活动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有些地区甚至有日渐严重的趋势,导致森林分布面积逐渐萎缩,有些地段的森林已经消失。由于气候变暖影响,使祁连山区的降水、温湿度和蒸发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壤含水量降低,地表径流减少,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河川泾流量逐年减少,草地湿地退化,荒漠化开始蔓延。

中科院专家张景山等人警告说:祁连山是个复合的高山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它目前的退化状态令人担忧,而且没有根本的遏制办法,如果人为活动的影响再得不到彻底的禁绝,退化的速度还会加快,到那时,祁连山就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河西的生命线、幸福线”,而是“河西的死亡线”了,“西北的绿色走廊”可能最终不复存在,而且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的祁连山广大地区的大气候环境也将发生不堪设想的变化。

毁林是最大的人为干扰因素

我们知道,森林和绿色植被是水源涵养的最有效介质。有了良好的林草植被,水土才得以很好的保持。我国广大自然森林绿地,正是因为有长期地域性气候有利条件和无人类干扰的环境存在,才得以保存下来,使一方受益。而相反,人类如违反规律向自然索取,进入自然林区过度开发利用,森林植被就必然蒙受灾难,很快退化,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不利生态变化,让人类最终承受不能承受之重。祁连山在这方面也是有着沉痛的教训和警示的。

据史书记载,祁连山早在西汉初期时,就有广茂的森林分布。西至甘肃和新疆交界的伊吾地区,东至兰州以北的白银地区,东西长达1200公里,都是连片的松柏古木大森林。即使到明末清初时,祁连山的森林覆盖面积也相当广阔,有这样的记载为证:“高山亘矗,积雪皑皑”;“水声与松声相应,白雪与江水交辉”;“松山万本,雪山千仞,近观林木千行,远望郁郁葱葱”。历史上的河西走廊,因为有祁连山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充足的冰雪水源滋养,水草丰美,牛肥马壮,“芳林漠漠青山碧,风光旖旎如烟织”,俨然仙境。

但是后来人们的毁林和乱砍滥伐,使祁连山的森林和植被开始走下坡路。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征西将军年羹尧,为平定反叛,带兵赴青海征讨地方势力罗卜藏丹津,因力量对比悬殊,罗卜藏丹津兵败后逃入祁连山密林。由于山大林深,清兵又不熟悉祁连山地形,清剿久拖不决。于是年羹尧下令放火烧山,使几万亩森林毁于一旦,成为焦土,这是历史上祁连山毁林最惨痛的一幕。至今那里仍赤山一片,森林植被没能恢复,而且周边的林草也因失去了生态链的完整性,出现了扩展性的萎缩和退化。

祁连山历史上另一次大规模毁林,出现在1937-1941年间。驻甘青的马家部队,为了建材的需要,连续几年对祁连山的林木,进行剃头式的大规模砍伐,使几千亩林地成为永远的荒山秃岭。在驻军部队的此行影响和带动下,后来甘青两省沿山一带的地方政府、老百姓便开始了乱砍滥伐,从此,祁连山的林木生态状况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一直没有得到遏制。至解放初,整个祁连山区幸存下来的天然林不足200万亩。

解放后,这种愚昧的毁林行为仍没有被认识。1958年至1959年,、大建设,政治头脑的发热,导致对天然林的更严重的破坏,千里线上全面拉开了破坏性砍伐林木的热潮,仅仅两年时间,祁连山森林总蓄积量就下降了53万立方米,减少比率达25%。此后,因建设需要和人口增加,长期的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从来没有停止过,到上世纪末时,祁连山森林面积仅存155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减少了32%。森林下限已由1900米退缩至2400米,浅山森林大部消失,深山区的森林也逐渐分离成片块状分布。尤其是祁连山东部冷龙岭北坡的油松林和青杆林已砍伐殆尽,杨树林和桦木林也严重退化。另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查,另有40万亩灌木林被毁,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670万亩。由于多年过度放牧和祁连山农业人口增加,农林交错,草场与灌木相互重叠,大部分灌木林沦为荒漠或草场,约有200万亩。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由于线长、站少、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仍不能有效地实施监控和管理,破坏性盗伐、开荒毁林的事件无法禁绝,使祁连山森林植被仍未能摆脱危局。

气候变暖使“冰源水库”受到威胁

我国冰川学者们自1958年发现、登临并考察了祁连山首条冰川“七一冰川”后,对祁连山的冰雪资源先后进行了上百次长期考察,发现祁连山共有冰川近3000条,冰川总面积达1972.5平方公里,冰川总储量为954亿立方米,是我国内陆腹地最大的干旱荒漠冰雪固体水库。冰川的分布,西段多于东段,最大的冰川达到57平方公里。

据中科院研究员、院士程国栋和研究员杨针娘等专家介绍,他们在长期的考察中发现,祁连山冰川属于内陆干旱荒漠大区的冰川,因而极易受环境生态变化的影响。每当气候低温湿润时,祁连冰川的消融减弱,积累增加;而当气候变热干燥时,冰川就大量释放融水。总体地讲,祁连山的冰川比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候趋热,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祁连山的雪线在全面上升,冰川的退缩也很明显。据观测发现,1956-1976年间,祁连山东部的冰川年均退缩了16.8米,中部退缩了3.3米,西部退缩了2.2米。近30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冰川雪线的退缩更加明显,曾经退缩较慢的中段和西段,也加快了退缩的速度,退缩最快的冰川,年退缩量高达23米。

据中科院冰川冻土专家们称,祁连山冰川退缩的数据远远超过了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冰川,从1956年以来50年,年均后退了18米。因生态恶化,雪线和冰川退缩,冰川融水和自然降水一年比一年少,水文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到九十年代减少到12亿立方米,二十一世纪前5年平均年径流量又下降到不足10亿立方米。在走访中我们看到,石羊河发源地冷龙岭沿山麓一带,原有的源流和溪水大部已变成了干河沟。九条岭一带的河道也变得水流很小,两边的干河床越来越宽。由于来自祁连山的水源明显减少,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出现水荒,导致民勤盆地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水危机,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水库干涸、耕地荒漠化和沙化,大批居民弃家园而远去。

祁连山中段的冰雪水源危机最突出地表现在黑河流域。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青海的祁连县,自南向北流经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直至内蒙古的额济纳旗,终点为居延海。这是一条穿越3个省区的古老的河流,全长821公里。长期的水文观测发现黑河祁连山北出水口流量,近二十年来大幅度减少,年径流量只剩5.6立方米/秒。这主要是因为黑河发源地青海祁连县境内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冰川退缩,湿地减少,源头诸多溪流干涸,加上淘金、林木乱砍滥伐、挖虫草、盗猎以及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引起高寒草原和河谷滩地生态急剧退化,黑河源头产流区水量大大减少。我们在野牛沟乡源头区看到,几年前下伸的冰舌,已回缩到几公里以上,露的河道无奈地干涸着。

祁连山西部的 “七一冰川”是中国科学家发现和登临最早的冰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条冰川在1986年被开辟为旅游点以后,状况很不妙,每年夏秋季节,数千人进山,带来了垃圾污染和一些人为的破坏。更让人担忧的是,科学家通过实地观测和分析发现,“七一冰川”正在萎缩!近年萎缩速度还在加快,主要表现为冰川物质出现严重的负平衡和冰川零平衡线位置不断升高。专家们发现,“七一冰川”近几年的冰雪消融量远远大于积累量,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冰面已出现显著的减薄状态,这是近30年来所有观测资料中负平衡值最大的年段。“七一冰川”的零平衡线平均为海拔4970米,与上世纪70年代(海拔4600米)和上世纪80年代(海拔4670米)实际观测的平均结果相比,升高了近340米。专家们指出,如果气候变暖趋势继续,冰川的萎缩还会加剧。

其实,祁连山西部的冰川萎缩不仅是“七一冰川”一条,其它许多冰川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萎缩现象。据中科院和甘肃水资源部门的专家们考察观测,祁连山西尾段的冰川雪线,每年在以3-9米的速度退缩;森林界线平均退缩了32公里,森林覆盖率下降了一半,有的山段原有的森林已荡然无存。作为重要水资源产源地,祁连山已无法正常给流域供冰雪融水。

与此同时,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干变暖,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甘肃气象部门气象资料表明,河西地区5个市的降水量均比10年前减少30%左右,而蒸发量却普遍翻倍,张掖和酒泉地区甚至年均蒸发量上升到年均降水量的15-25倍。这无疑给祁连山的生态和山两侧青甘两省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

生态恶化导致动植物资源的衰亡

祁连山生态状况的恶化,首当其冲受害的是宝贵的动植物资源。

祁连山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南北宽80公里、东西长800公里的中段,分布着以青海云杉为主的乔灌木带,面积达7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这些森林是祁连山赖以成为“绿色水库”的根本保证。

祁连山原有高等植物1034种,其中乔木48种、灌木140种、草本植物846种;有优良牧草48种、纤维植物17种、芳香植物20种、药用植物89种、观赏植物24种。这些植物中许多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特别是星叶草、桃儿七、裸果木等等。当地群众称祁连山是他们的命根子:“山上一棵树,山下一眼泉。”

然而,由于祁连山区近十多年来,自然降水偏少,气候原因导致冰川和雪线退缩,加上人类盲目开发和盗伐、盗采,林木和植物资源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和衰减,尤其是雪线以下的不少珍贵高山植物死亡甚至灭绝。祁连山中段,年均气温比上世纪七十年代提高了0.39℃,七一冰川、八一冰川均以每年1-3米的速度在后退,使林区灌木林下线比五十年代上升了42米,灌木林与草原交错地带32%的灌木林已经或正在逐渐枯亡,在迅速荒漠化。据甘肃省统计局和省林业厅资料显示,祁连山林地面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已减少32万公顷;疏林和灌木林减少了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年前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3%。祁连山山麓地带草原,全线存在超载问题,许多湿地、沼泽地已消亡或正在逐渐消亡,不少地方出现大面积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

由于祁连山林地处于“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起着调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水量调节气候的作用,所以祁连山是以冰川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又包含着具有各种自然特征的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稳定而安全,对上面的冰雪储积和下面的河流湿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原有生态的变化和人类的频频干扰,祁连山的野生动物也无法安宁地过它们原有的悠然生活,要么迁徙它乡,要么自然死亡或被猎杀,有的已经绝种。

祁连山中原有脊椎野生动物265种,占全国的13.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多种,占全国的26%;有鸟类290多种,占全国的16%,仅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动物的就有50多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盗猎,祁连山固有的众多野生动物世代生存的家园,打破了平静,生存范围越来越小,在迁徙和逃生过程中,它们遭遇到种种的困难和不适应,所以野生动物的繁殖受阻和自然死亡日渐严重,到目前,雪豹、猞猁、石貂、马鹿、水鹿、白唇鹿、藏羚羊、麝、野牦牛、马熊、猎隼等一些珍贵动物已经基本灭绝或濒临灭绝,其中不少是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尤其是一些具有祁连山地域特色物种种群数量的锐减和灭绝,成为无法补救的损失,永远的痛。这种生物链的断裂和缺损,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生活在祁连山地区的人来说,产生着长久的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拯救和保护祁连山生态刻不容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实何止于此?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一定会回报我们以福祉,而且惠及我们的子孙。否则,我们人类,将遭遇到无情的惩罚和报负。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山南青海海北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主体,影响两省相当广阔的地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的56条内陆河都发源于祁连山,年出山径流量达到72.6立方米;而且它对于青藏高原北缘乃至河西北部阿拉善高原的气候和沙尘暴南进,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任其生态衰退下去,用不了很长时间,整个西北绿色通道将不复存在,到那时,西部内蒙古沙漠、新疆沙漠和青海柴达木沙漠就会合围,那将是一种何样的情景?不堪设想。

自1998年,祁连山成立了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祁连山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并本着“积极保护,优化生态”的原则,已经启动了一些工程,重点是封山育林,平均每年有近10万亩的山林纳入封育范围。国家林业局也将祁连山生态工程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一期工程,给予资金扶持,在宜林地区新增了一些造林面积。而且近年来,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与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完成了部、省、地各级科研项目50多项,如森林营建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综合培育、水源林营建技术、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小流域治理等等,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起到好的作用。甘肃省还出台了“保护区管理条例”和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在祁连山全线成立了20多个保护站,近距离监控和实施保护管理。甘肃省还动员全国的科学家,为保护祁连山生态和合理开发祁连山冰雪资源献计献策。

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能不在开发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审慎地对待大自然原有的生态格局。回顾发展史,这方面的教训深刻,而且不少的领域环境问题成堆,大自然已开始惩罚人类。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在自然万物的生存链中,人处于什么位置、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是合理的等等。国家在西部开发战略中同时提出:“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是非常正确的,体现了国家的认识和决心,应该一直坚持不动摇。

中科院研究员杨根生、杨针娘等专家指出,祁连山生态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又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比较脆弱,而且历史破坏很严重,恢复和保护的难度很大。他们认为,祁连山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大量的科学考察、调查和研究,是很清楚的了,规划、工程方案也都有了,现在的问题是做,各涉及地区政府如何下决心落实和能不能有效落实的问题。他们建议,首先是对现有林区进行全面坚决的封育,不能再似管非管,不能让人畜随便进出破坏、盗伐和干扰,促其自然恢复,应力争每年封育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这样在10年之内,就大体可恢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平;宜林地区可进行补植造林,树种要因地制宜,分地区对待,避免划一,盲目求多;对冰川和雪线以上地带,虽不能抗拒大气整体变暖变干影响,但至少应避免人为干扰成分,如开发冰川旅游、登山活动等,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刘兴旺、李兵等专家指出,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是整个祁连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核心,分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和灌木林三大系统,应根据植被类型和种群自然分布规律,分别对待,施以保护、恢复和重建措施,这样可有效地维持其生物多样性;要设立核心区、实验区,分区管理,有重点地保护;人为干扰强烈地段要坚决退耕还林,解决好林农、林牧矛盾,使其自然恢复。何占玺等专家建议,处在河流源头和水源涵养林区的水域湿地,要严禁开垦、填埋、采矿和污染,促其自然恢复。山麓地带草原生态系统,应科学地使用和经营,严禁超载放牧和牧转农,同时防治鼠害,保护好系统内生物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相信,祁连山生态发生的不利变化,虽不能从根本彻底扭转,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但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和重建,仍然有可能控制住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的局面,遏制住生态系统的急剧恶化,使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化得到较好保护,采访中,多数专家对这一乐观前景也持有支持态度。

祁连山是西北的祁连山,也是全中国的祁连山。让我们全力保护它和它的独特生态系统,使它永远以雄伟、矫健和美丽的姿态屹立在西北高原上。

(作者单位:《甘肃经济日报》社)

上一篇:基于新课程的愉快教学理论及其实施 下一篇:高原彩绘植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