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医”,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

时间:2022-08-23 12:42:54

“食医”,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

营养师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和人体机能需要的关系,也就是指导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在国外,营养师是一个与医生并行而更富有人情味的高地位、高收入的职业,广泛分布于私人、家庭、医院、学校、酒店和专业机构等地方,甚至可以开私人工作室。在国内,目前只有几所大学设有营养学系,持证人员不足4000人,而市场需要400万营养师,从事营养师工作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事业。

人们谈到营养师,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是”西医东渐”以后传入我国的。其实并非如此,早在我国周代(约公元前1122~前256年)就已经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食医的出现与周代当时宫廷”饮食之风”是分不开的,在“饮食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君王及贵族的健康,食医的设立是必然的。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医事制度已经初具较为完善的规模,各种专科医生实行“凡邦之有疾病者、病疡者造焉,则使医分工而治之”(见《周礼・天官医师))的医疗分工。对医生的工作职责也分配得细致,共分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种,并且规定各科医生年终需根据治疗疾病的疗效进行考核,用以评定每位医生的俸禄多少。

食医在各种专科医生中居于首位。所谓食医,即是掌管调配食味和饮食卫生的专职医生,很类似现在的营养师。食医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见《周礼・天官食医》)。从这段记载,使我们了解到食医掌管着君王及贵族的谷物、肉类、饮料及100多种精制的酱类和8种经过特别配制的珍贵食品等。食医掌握这众多饮食的调配,并不是单纯的配餐,而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周代贵族的身体状况配制的。食医在配制这些日常食品时,是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的,例如,在饮食服用的温热程度这个问题上,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周礼,天官食医》中写道;“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这就是讲对每种饮食,针对其季节的不同,要求也各异;凡饭食应比照春季宜温食,羹剂要比照夏季宜热服,酱类要比照秋季宜凉吃,饮料要比照冬季宜寒(凉)饮。

中国医学历来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在饮食上也有据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饮食理论。食医在配制食品时,对调味适时是非常讲究的。每逢春季就要多用一点酸味,夏季则多用一点苦味,秋节多用一点辛味,冬季多用一点咸味。在这“适时选味”的同时,还需用点滑性的、甘味的食品来调和它们,这样做也是从健身益体的营养观来要求的。

关于谷物与肉类的搭配摄入,《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有“膳食之宜”的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稻,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菰。”可见饭食与肉类相互搭配,是牛肉适宜搭配稻米饭,羊肉适宜搭配糯米饭,猪肉适宜搭配小米饭,雁肉适宜搭配麦食,鱼肉适宜搭配菰米饭。这种搭配是按谷物与肉类的性味所属而定的,虽然不尽完全符合科学道理,但也同样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

从饭、羹、酱、饮的温凉寒热,到据季节变化的适当调味,进而饭类与肉类的配制,都可以说明我国周代的食医水平已发展得相当合理。食医从某种角度上讲,也许比营养师还要高出一筹呢!因为今日大多营养师是从已病之人的营养情况出发来配合治疗,而食医则是从健康人的饮食立论,这是非常符合现代食物疗法的健身益体之说的。

在周代,不但食医注重饮食疗法,就是疾医、疡医也非常重视这一点。疾医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等说法,这就表明:我国商周时代就掌握了营养与治疗的辩证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古时食医的出现与周代当时宫廷“饮食之风”和保证君王及贵族的健康是分不开的。而当今,营养师是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是为了人民大众健康而产生的。营养师是特殊的职业人才,必须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营养师的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航天、部队、体育运动队、工业、农林、机关、学校、干休所、旅游业等。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规定:1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需配备营养师。在日本,每300人就拥有1名营养师,而我国目前近40万人才有一个营养师。所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营养师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职业,前景一片光明。

上一篇:对山西餐饮业的几点期望 下一篇:从“意大利面条博物馆”所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