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23 10:51:09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摘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但目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明显不足。该文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对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教育改革创新

21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它所蕴含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势必引发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作为高等学校,这是理所当然地的事情,是时代的要求,祖国的呼唤,也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内容

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创业成败直接相关。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创业者根据主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地确定创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以及具体选择实施方案的能力。决策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决策者。

二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对人员、资金的管理能力。它涉及到人员的选择、使用、组合和优化;也涉及到资金聚集、核算、分配、使用、流动。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运筹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要从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学会用人、学会理财几个方面去努力。

三是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要在实践中摸索,逐步提高发展、完善。

四是交往协调能力。交往协调能力是指能够妥善地处理与公众(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客户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协调下属各部门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创业者应该做到妥当地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尤其要争取政府部门、工商以及税务部门的支持与理解,同时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求同存异共同协调发展,做到不失原则、灵活有度,善于巧妙地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协调交往能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不断积累总结经验。

五是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旋律,是企业化解外界风险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中,每一项基本素质均有其独特的地位与功能,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乃至影响创业的成功。因此一个未来的创业者,不仅要注意在环境和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而且要重视其整体结构的优化,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创业素质。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认识方面的问题:从目前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看,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现象。

2. 师资方面的问题:缺乏“双师型”教师。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

3. 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课程同现存其它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性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完善;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等。

4. 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5. 高校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了提升职称而开展的一些科研活动。高校教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活动。

6. 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没有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相匹配,虽然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

1. 打造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改变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建设发展的意义,从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资金上给予充分保证。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次,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争取、筹措资金,并在资金使用上作适当倾斜,而作为教师个体,必要的时候也应承担一定的成本,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到一线顶岗。明确界定“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条件,其中就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作为条件之一。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作兼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实现教师、学校的社会化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校应该向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从其他科研机构聘请专家教授兼课或兼职;成立有企业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双师”素质教师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本,不能“挤榨”,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激励措施可包括奖金、津贴、职称职务晋级晋升、培训、提高教师的声望、地位待遇等等。

2. 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

高校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上为学生松绑,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环节上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式,许多地方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死读书就不会创造,不会创造又何谈创业。

实行学分制,建立富有弹性的灵活的学习制度。应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全面试行学分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全灵活的学习制度。本科教育应允许在3~8年内完成学业,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应建立双学位制和第二学历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主修一门专业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如达到有关学历、学位要求,可颁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位,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学识,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2)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境,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创业能力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4. 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对于增强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2)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变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5.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在大学生中系统地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在创业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在各类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作用,在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以更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在第二课堂创业活动方面,应广泛开展诸如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演讲、辩论、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为主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同时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创业指导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6.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或实验设备,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以及为创业竞赛和创业社团提高专项资助等有形的创业支持。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等。学校要不断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建立创业基地,引进试验设备并提供专项创业资金的支持。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友和企业家成功创业对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J].光明日报,2008-4-9

[2]许燕平孙红刚宋娟:创业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4)

[3]赵天武: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襄樊学院学报,2007,(7)

上一篇:扩大内需拉动区域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下一篇: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