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治理规范

时间:2022-08-23 10:04:21

浅谈当代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治理规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当代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内部控制及治理,希冀通过有效的治理企业,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明显看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控制是强化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者一经营者”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治理 规范 对策

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1. 企业的内部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有效机制。当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是这种有效机制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结合构成了企业系统,这便是简而言之。那么,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核心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主要角色,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角色。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确保企业生成真实与公允的会计信息,使其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在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在公开信息中双方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而委托方则希望通过在经营中获取利润并且使资产增值,但是却不能直接地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方则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则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管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

2.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企业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物。企业制度使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但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地位的不对等。而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正确处理委托方和己方利益关系、完善及保证企业内部治理的重要保证。企业治理结构一般情况下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而外部治理结构是指企业本身在运营时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针对发生及即将发生的变化做出对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却是指企业在运营中受企业内部的各种利益相关方权力制衡的影响发生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对策,可见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3.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却不尽人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执行者或者内部控制人员本身素质有待全面提高,另一个原因却是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弱化。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其职能弱化,就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1.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对象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控制原则是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贯彻进行的,其对象则涵盖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2.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原则

这里关系到一个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的概念。简而言之,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是指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根据不相容职务设置的要求,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其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相互交叉、制约,进而在各自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借以防止和发现经济业务与会计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舞弊行为。

3.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包含的具体业务

明确地讲,一个企业的健康营运完全依赖于一个健康完善的内部控制,那么,一个健康的企业内部控制将包含着以下业务的营运:(1)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制度。企业应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2)实物控制。实物资产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3)销售与收款控制。应当在制定商品或劳务等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4)采购与付款控制。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5)对其他重大财务事项的内部控制。企业融资方案、对外投资以及对外担保等重大财务事项也应加强内部控制。对外投资业务必须合理分工,一项投资业务可分为授权、执行、记录和保管等,应由不同部门的人员执行,对于重大事项应有单位领导集体审批。(6)成本费用控制。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如何建立及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众所周知,所有的一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营运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概括地说,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而言,对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新框架还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因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新的风险总是不断的存在,那么,将如何避免或弱化企业即将面临或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些新的风险管理及内部内部控制呢?本文作者尝试着提出以下观点:

1.为企业内部管理树立一个新的观念。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以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对企业内的每个单位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单位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企业总体来看,总风险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管理者应从企业总体的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

2.为企业内部控制树立一类目标。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也包含内部控制框架的经营、财务报告和合法性三个目标,但是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则有所区别。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只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而企业内部管理框架中的报告目标的范围有很大的扩展,该目标覆盖了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此外,企业内部管理框架比内部控制框架增加了一个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其他三个目标更高。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应用于实现企业其他三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阶段。

3.为企业内部治理及控制建立新概念。从广义上讲,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数量。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战略间选择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战略。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在确定各目标的风险容忍度时,企业应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联系起来。

4.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管理要素。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新增的三个风险管理要素,即“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此外,针对企业将管理的重心移至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其他要素的内涵,并扩大了相关要素的范围。

5. 强调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相结合。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指通过规划、执行及监督等基本的管理过程对企业加以管理。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

6. 内部控制中人性化的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透过企业之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只有人才可能制定企业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

7. 强调风险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旋律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上一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财务的影响 下一篇: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