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时间:2022-08-23 09:44:23

评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摘 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乔姆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问世,掀起了一场语言学界的“乔姆斯基革命”。它创造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说,并运用转换规则去解释一些结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本文介绍了其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分析了其主要理论原则,最后对其作出评价。

关键词: 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语言习得机制 句法理论

一、引言

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转换生成语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伟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的,以他于1957年发表《句法结构》为标志。经过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思想已成为语言研究、认知研究、哲学研究、心理研究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影响巨大的理论之一。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背景

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一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欧洲18、19世纪语言学家们所进行的语言研究;另一个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般认为是指欧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是建立在他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认识论基础的批判之上的。

1.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其代表作是《语言论》。根据卡茨(Katz,1981)的观点,乔姆斯基和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徐烈炯,1988:12)。结构主义者分析句子的方法是:把一个句子分析成名词性短语加一个动词性短语,一分为二(联合成分除外)地一直切分下去,直到切分为词和语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切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单位,从中寻找模式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主张用归纳法和分类法研究语言。乔姆斯基认为,归纳法不能完整地描写语言,不能穷尽性地把所有语言素材包括进来,其描写至少是不充分的。他语言研究的主张是演绎法。其次,结构主义片面强调归纳的经验主义,在研究中仅列举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并分类,最终目标仅此而已,不能提出理论假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

2.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基础的批判

任何语言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就是指关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来源的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生下来时头脑里一无所有,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出生以后通过经验获得的,即“白板说”。那么人类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全是后天学到的。乔氏认为,这一说法否认了语言和人脑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儿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凭其极其有限的经验来学会如此复杂的语言的原因。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言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刺激;人学会说话是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乔姆斯基认为它过分强调语言获得的外部条件,否认内部条件,没有认清语言获得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基于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不满,乔姆斯基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批判、否认,决定改弦易张,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建立了一套用来解释语言科学根本问题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

三.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共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经典理论

1957年,乔氏《句法结构》一书出版,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标志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形成。该书阐述的是其第一阶段的语言模式,包括短语结构、转换结构和形态音位三个部分。在经典理论时期,语义是被排斥在语法之外的。因此,诸如“Colorful red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组合虽无意义却合乎英语语法。

2.标准理论

60年代初,乔氏接受语言学家卡茨、福得尔等人的建议,把语义分析纳入转换生成语法体系,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一阶段中,乔氏开始关心语义问题,因为经典理论将语义排斥在外,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他认识到如果将大量语义荒谬、错乱的句子作为合格的句子来处理的话,必定大大减弱生成语法的解释力。

3.扩充式标准理论

乔式标准理论提出后,围绕着语义和句法关系,以麦考莱、雷可夫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生成语义学”,菲尔墨提出的“格语法”,均向标准理论挑战。面对该形势,乔姆斯基在1970年发表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一文,承认标准理论不够完善,应予扩充。从而把研究的重点从个别语法转向普遍语法,明确指出语言理论就是普遍语法的理论。

4.管约论

80年代初期,乔姆斯基认为语法具有组合性,可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先后提出了X价理论、题元理论、格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界限理论、控制理论。管辖理论主要研究短语中中心语与其补足语之间的管辖关系。约束理论主要研究语义解释中照应关系的理论。

5.最简理论

1992年,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的出版,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简方案汇集了80年代各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大多旨在修补管约论中某些具体的方面,克服其理论不自然和事实分析上有缺陷的地方。随着修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框架变化越来越大,因而提出了新的方案。

四、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贡献

1.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的提出是建立在乔姆斯基观察语言现象,特别是儿童母语获得具有共通性的研究之上的。乔氏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儿童学习语言具有共通性:无论其所处环境和家庭背景如何迥异,他们都能学到比较标准的语言,而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并且认为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即其能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一套完整的语言结构,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任意的思想。例如,五、六岁的儿童智力尚不发达,学习诸如数学、物理等知识还相当困难,但学习语言却非常自如。结构主义语法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因此,乔氏认为:儿童的头脑中天生就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or UG)。它“是构成语言学习者初始状态的一组特征、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乔姆斯基,1980:69)。它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是人类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即特定语言的语法)转化的过程。即语言习得机制以天生的普遍语法为根据,对具体环境定的个体语法提出一些初步的假设,然后将假设与具体的语言素材进行对照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检验,直至最后建立一套个体语法的系统(秦修白,1988:454-455)。

2.句法理论

根据标准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语义和语音。其中句法是核心,旨在系统的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结构。

(1)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为了证明语言习得机制,乔氏提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是“指句子的句法表达的最后阶段,由深层结构转换得来的,是对实际上形成的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线形排列的结果”,是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后者是“指短语或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的语法关系,但这种语法关系不能直接从它们的线形序列上看出来。在生成语法里,指句子的抽象句法表达,它规定所有支配句子应如何解释的因素”,决定句子的意思。

(2)转换规则。句法理论中最重要的规则是转换规则,它能将不同句型的句子相互转换。乔氏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创造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

乔氏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Mary cleaned the room.”和“The room was cleaned by Mary.”,两句的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同时,转换规则也主张将句子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从而将表层结构相似的句子区别开来。如:1)He is easy to please.2)He is eager to please.两句的字面组成相似,而please的施动者不同,例1)中He是please的逻辑宾语,是受动者,例2)中He是please的逻辑主语,是施动者。因而两句具有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句意则大相径庭。

五、对转换生成语法的评价

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反几千年来传统语言学的思想,强调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解释,揭示了人类语言存在着普遍语法,存在着共性,同时指出普遍规则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因而极具生成力。其语法理论在母语习得和句法结构分析方面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因为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可取性和不足之处,其局限性体现在:首先,乔氏的“普遍语法”高度抽象,不是来自可靠的语言事实而是来自抽象的理论类比,严重脱离了语言实际,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更没有可预测性。其次,生成语法仅以句子为研究对象,没有研究句子之外的语落或篇章等语言单位。把语言只看成一系列的句子,把语法只看作有限的句法规则是很不够的,因而对组段谋篇功用甚微。另外,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驱动的主体――人对于语言的创造性(言语能力)的表现,而且其理论的更新只是一味地追求严密的演绎过程,谋求转换法则的系统性,却轻视了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社会性,从而淡化了语言社会性的理解机制,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减弱,不利于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0.

[2]何晓炜.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4:9.

[3]秦修白.英语通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54-455.1988.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徐烈炯.生成语法现状[J].国外语言学,1988:12.

[6]徐焱伟.转换生成语法产生与发展和局限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上一篇:南宁市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法国温情电影的风格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