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温情电影的风格符号

时间:2022-10-06 05:05:00

法国温情电影的风格符号

摘 要: 本文以法国温情电影为例,运用符号学原理,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分类,分析色彩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道具符号的涵指系统、旁白的组合规律和音乐符号的意指方式,从符号的角度,精确解析了温情电影的风格要素。

关键词: 法国温情电影 符号学 风格符号

20世纪中叶起,符号学研究日趋活跃,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学等领域,而且体现在其他人文学科中。克里斯汀・麦茨创先将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研究,开创了电影符号学。罗兰・巴尔特也用符号学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如饮食、家具、时装、新闻、电影等。总体而言,电影符号学以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外延和叙事,认为电影是艺术家建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麦茨,意大利的艾柯和英国的沃伦,等等。

近年来,法国影坛出现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这些影片舍弃美女、动作、凶杀、庞大场景等好莱坞式商业元素,采用独特细微的视角和平淡安稳的叙事方式,讲述浓浓的温情故事,形成了独具法国艺术气息的电影类型,被称之为“阳光情感电影”或“温情电影”,如《天使爱美丽》(2001)、《蝴蝶》(2002)、《两小无猜》(2003)、《放牛班的春天》(2004)、《小淘气尼古拉》(2009)等。温情电影以讲述平凡人生故事为主,简单的情节隐藏许多“心灵课题”,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引领观众在微笑和感动之余,思索人生哲理。本文拟采用符号学方法,分析一些法国温情电影中独特的风格符号,解构视觉符号及其涵指系统、听觉符号及其组合规则,以精细的方式品味浪漫优美、清新隽永的法兰西风格。

一、浓墨重彩的视觉符号

电影符号包括电影特有符号(视觉和听觉的相似物、剪辑等)和非特有符号(语言和各种形式的文化符号),以及各种次符号(拍摄角度、转场方式等)。所谓“符号”,就是某种代表另一事物的物体。根据索绪尔提出的二元理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即“形式”和“意义”。符号的形式可以是语言、图像、声音、气味、动作或者是实物,但并不具备内在含义,只有人们赋予其含义时,才能称之为符号。与其他符号一样,视觉符号也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符号的不同组合联结规则,即独特的“代码”,会形成独特的风格。

1.色彩符号

法国的温情电影往往色彩明快清新,斑斓和谐,带有浓厚的法国艺术气息。正如歌德所说:“一切生物都向往彩色。”情感文艺片中色彩运用细腻生动如油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愉悦感。色彩符号运用的代码包括:

(1)基础色彩符号:红色、绿色、蓝色、灰色、黄色。

(2)色彩符号特征:饱和度高、超越本色。

(3)符号组合规则:①互补色并置;②对比色并置;③邻近色渐进;④多色调小色块。

以《天使爱美丽》、《小淘气尼古拉》中的色彩符号使用为例:

表1:色彩符号分析

表2:符号组合规则

法国温情电影绚烂清新的色彩成为一大特色,根据情节需要,各种色彩符号不同组合,渲染人物情感。同时,运用特殊的摄影手法,增加色彩饱和度,用略微夸张的色彩彰显电影超现实的艺术性。

2.道具符号

新浪潮电影主将特吕弗曾说:“电影是顽童的游戏。”法国温情电影惯常采用儿童的视角展现世界,从懵懂出发,探寻生命的基本命题。在叙事中,往往借助道具将情节一以贯穿,如《蝴蝶》中欧洲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两小无猜》中漂亮的糖果盒。道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不同意义。这些意义累积,升华为电影主题。符号的意指系统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就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由此可以得到意指系统表达式:ERC。这样的一个系统本身也可成为另一系统的单一成分,如能指,则第二系统可以表达为(ERC)RC。第一系统被成为直指平面,第二系统被成为涵指系统。这样就构成了涵指的复合系统。

图1:涵指系统

以《两小无猜》为典型:

一切从旋转木马的糖果盒子开始,小朱利安得到个漂亮盒子,为了安慰被欺负的小苏菲,将盒子送给她,从此开始了“敢不敢”的打赌游戏:谁赢了就得到盒子,可以出题。阶段一:童年。起初只是一些恶作剧:在校长办公室小便、开老师玩笑、搅乱姐姐婚礼、在葬礼上唱歌。阶段二: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游戏愈发叛逆:把内衣穿在外面,骗到女生的耳环,恶搞体育老师,朱利安和苏菲产生若有似无的好感,朱利安的表白被误解为赌注,加上家庭的阻隔,两人怒而分手,苏菲手持糖果盒,抛出“你永远不敢伤害我,赌不赌?”的狠话。阶段三:青年。四年后,朱利安找到苏菲,带她到高级饭店,送她戒指,却是为了向别人求婚,证明“我敢伤害你”这一点。苏菲到教堂破坏朱利安的婚礼,朱利安惩罚苏菲站在铁轨上,火车驶来,朱利安没动,苏菲自己跳下来,丢下一句“我们十年不要见”。阶段四:中年。十年行尸走肉的幸福生活后,朱利安终于收到苏菲寄来的糖果盒,重燃生活激情,在这次打赌中,他被警车追赶而飙车,撞上了迎面而来的卡车;朱利安没有在车祸中死去,却和苏菲殉情了,躺在城市的混凝土下,唯有糖果盒,嵌在地上。在影片结尾的幻想中,朱利安和苏菲幸福终老。故事的四个阶段中,糖果盒每次出现都带来转折,每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图2 系统一

糖果盒作为表达平面(E),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含义(C),如童趣、甜蜜、勇气、伤害、激情、死亡、永恒等。系统一构成的故事情节,又形成系统二表达平面(E),指向系统二的内容平面――什么是爱(C)。

图3:涵指复合系统

在电影中使用道具符号,符号的所指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不同,使主题的表达平面丰富多样,具有深刻隽永的意味。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道具本身也是风格的最佳阐述。

二、浑然天成的听觉符号

听觉符号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和视觉符号配合可增强电影的时空感,以二维营造三维效果;可以补充画面的不足,连接画面,取代字幕,释放表达空间;与视觉符号对立使用,可产生特殊效果;而听觉符号的零形式――沉默也成为一种表达方式。法国温情电影风格独特,善于使用旁白叙事,配乐也独具匠心。

1.旁白

旁白作为台词的附属,主要起介绍、补充、评论作用。而在温情电影中,导演反其道用之,以旁白为主导,以画面配合,营造“零度”风格。旁白分为两种:旁观者介入叙事和人物自叙。比如《天使爱美丽》采用旁观者叙事,从“天使”的角度观察艾米丽的生活,有全局感;《两小无猜》则是人物自叙,开头结尾都是一个小男孩讲故事,拉近观众距离。简洁而有韵律的旁白,以优雅的法语道来,画面配合着转换。

以《天使爱美丽》为例:

开场白:1973年9月3日下午6时28分32秒,一只每分钟震动翅膀14670次的苍蝇降落在蒙马区的圣腾街;同时,附近露天餐室,两只杯子在台布上迎风舞动;同时,巴黎祖丹区9号5楼,高拉刚参加了葬礼,立即将朋友的名字从通讯薄上划掉,同时,一只属于雷夫的带X染色体的正在朝艾曼婷的卵子进发,9个月后艾米莉诞生了。

表3:开场白

从表格可以看出,旁白叙述工整,蕴藉丰富。开场白精确截取一个瞬间,从普通又细微的事物入手:一只苍蝇降落、两个杯子飞舞,过渡到人生:一个生命逝去,名字被划掉,另一个生命却在此刻形成。四个意象的简单罗列,却概括生活百态。画面配合旁白,事件一用17秒的长镜头,事件二用11秒的镜头,事件三用3个镜头,事件四用7个镜头,镜头增多而节奏变快,展现了时间的动态和生命活力。这种真实又诗意的细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带领观众走进艾米丽的世界。

2.音乐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听觉手段,起着情节过渡、感染情绪、增强叙事张力的作用,也影响着电影的风格走向。作为电影音乐,主题应贯穿始终,不断重复,以加深印象,强调风格。温情电影多选取轻柔优美的音乐,强化表情效果,展现人性,展现内心。

电影《蝴蝶》中,主题曲是最后的升华,音乐以一老一小在冒险路上的对话为形式,一唱一和。老爷爷不苟言笑,而小爱乐莎天真好奇,有问不完的问题。轻快的音乐暗喻老人与孩子之间关系由冷漠向温暖的转变,就像伊莎贝拉蝴蝶破茧而出,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天使爱美丽》的主旋律《爱美丽的华尔兹》(La Valse D’Amelie)贯穿影片始终,有三种不同版本:手风琴、管弦交响乐队、钢琴。手风琴版节奏明快,充满欢欣,恰如小艾米丽眼中绚妙的巴黎,处处洋溢着童真趣味;交响乐版先以空灵的敲击声开始,再加入悠扬的大提琴,节奏渐快后,加入打击乐,像生活的激撞,又像思想的矛盾,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钢琴版最具故事感,优雅而不失流利,是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整个华尔兹一如艾米丽,外表开朗阳光、好善乐施,内心却隐隐忧伤、犹豫不前。音乐渲染了美丽的情绪、美丽的故事。

《两小无猜》则选取了脍炙人口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这首法国歌曲流传久远,有多达15个版本,保存至今最早的由国宝级天后Edith piaf所演绎。影片中选取四个版本,分别是Trio的轻快俏皮版、Donna Summer的摇滚率性版、Louis Armstrong的爵士深情版、Zazie的电子混音版,象征着故事的四个阶段。同样这首歌,小苏菲在朱利安母亲葬礼上的演唱,与严肃悲哀形成反差,饱含天真的希望;中年朱利安车祸后对苏菲的深情歌唱,与乏味的现实形成反差。《玫瑰人生》的反复出现充分流露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愫。

三、结语

法国温情电影在视觉和听觉符号运用上有鲜明特色。视觉符号上,绚烂明净的色彩、细致精巧的构图,形成画面美;以道具为线索,使叙事构成涵指复合结构,使电影主题丰富、深刻。听觉符号配合视觉符号使用,优雅的独白配以轻柔的旋律,渲染温情。影片对细节的关注,将日常事物艺术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视觉、听觉符号,造出法国温情电影天真童趣又带有浓郁艺术气息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法]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上一篇:评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下一篇:学校发展战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