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调式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3 09:40:32

综合调式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综合调式一词得于本世纪初伟大的作曲家巴托克。巴托克是匈牙利人,在本世纪初和本国伟大的音乐家克达伊一同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民间音乐,他在大量的民间音乐里发现了同一乐曲存在着两个调式相互交替的现象,并将这种特点发展为相互渗透的方法,大量地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终使其成为自己一大音乐创作技法。经过深入仔细地学习,我从理论上明白了要不断地将各种不同调式的特性音糅合在一起将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这样创作出的音乐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982年我所在的西安市艺校排演了一部秦腔现代戏《合家欢》,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剧中有一位潘大妈给儿子娶了一个聪明贤慧的儿媳,但不聿的是三年后√L子因病早逝,她不忍心儿媳年轻守寡,千方百计为儿媳找了一位本村忠厚善良的青年,因都是本村人,相互非常了解,并且情投意合,就在潘大妈非常高兴地看着她们去领结婚证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去世的儿子,不由得产生了悲伤之情。这时剧中安排了一段唱段来表现此刻老人内心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剧本提示非常明确,此情此景用秦腔传统方法是难以表达的。如使用花音无悲哀之情,使用苦音则无喜悦之意。能不能将二者糅合在一起呢?经过些许酝酿,这段唱很快就写了出来。

我们知道秦腔音乐有两大调式体系,一是苦音徵调式,其色彩较为暗淡,它以主音5和4,微降7作为骨干音支撑调式,以表现深沉、悲哀情绪见长。二是花音徵调式,其色彩较为明亮,以表现欢快喜悦情绪见长。上例中第一小节第二拍4音的使用,使这一句前奏具有综合性的意义,因为它前边几个音561的调性特征不强,很难看出它们属于哪个调式,只有4音的出现,才使音乐具有明显的苦音调式因素,但它一闪即过, 紧接着出现的是用的骨干音是花音3,这就产生了在一短句里出现了两种调式因素,形成了它在调式上的综合性。这种方法在这里的运用,使得剧中人还未开口,音乐就为她营造了一种悲喜相交的气氛。紧接着“看他俩亲亲”五个字的音调也是中性。直到“热热把喜事”五个宇中的还原7的出现才有了花音的音乐特性,但由于其整小节音乐进行比较平缓,使得音乐并不欢快,此句最后一个宇“办”的拖音将苦音的4作为一个经过音一闪而过,这时音乐又具有调式的不明确性。二、三句“勾起我回想三年前,来福儿的影子我眼前转”两句是苦音调式,主要表现潘大妈思念儿子的悲哀之情。最后一句“说不出这心里是甜还是酸”的音乐及唱后间奏依然在两个调式相互渗透中进行,充分体现出潘大妈此刻说不出心里是甜还是酸的复杂心情。

《狱卒平冤》是一部新编古代剧。该剧主人公狱卒吴明是一个心底良善、诙谐风趣的人物。他看到官场的勾心斗角以及官吏们为了自己的仕途,明知百姓有冤狱错案还要继续错判的丑恶行径。为了不使百姓蒙受不白之冤,他私查暗访,虽为冤案,但官吏们却说他私行办案,以下犯上,终究还是做了囚徒,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有功无赏,反作囚徒,所有这些以及故事本身所具有的讽刺意义,使该剧主人公在人物性格上具有悲喜剧色彩。该剧音乐主题根据人物性格上的双重特点采用了调式上的综合性写法来完成该剧的人物形象。请看该剧主题音乐:

上例前两小节中具有花音徵调式特性;第三小节4音的出现具有苦音徵调式的特性,在一个短小的乐句里将两种调式自然地糅合在一起。第六小节开始是前一小乐句的严格移位,两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两个调式的糅合使得该主题具有性格上的两重性,这正好与剧中人的性格相吻合。如果将主题改为一般性的写法(任意一个单一调式)则不具备两重性:

例三中的音调是花音微调式,不具备苦音调式的特性。例四中的音调是苦音微调式,不具备花音调式的特性。例二中的音乐是主题引子性的写法。下例则将主题发展为一首完整的前奏曲:

上例中一至九小节为主题性引子。一至十九小节为前奏的第一乐段。十至十四小节为乐段核心,是由引子变化发展而来,并保持了中性调式的写法,而且不断向上推进发展为完整主题。十九至二十二小节为连接句。二十二小节至结束为展开性乐段写法。此为B段,在调性上向上五度扩展。在节奏上用了压缩重复的手法。在音乐的走向上用了由低向高层层推进的手法。最后调性又向上推进四度回到主调上。整个乐曲的调性由低到高推进了三次。节奏由开始的小乐句压缩为乐节,再由乐节连绵不断地向前推进,使乐曲从开始的平和情绪逐步向急剧紧张的情绪扩张,最后将乐曲推向高潮而结束。

二胡独奏曲《从军行》是以《木兰从军》为题材所写成的,全曲分为离别、征战和还乡三个内容,表现了木兰爱国主义的感人情节。离别是痛苦的,征战是勇敢的,还乡则有着久别思念和重逢喜悦的双重情感。这里用了抒情性慢板的写法,以及不同调式特性音的相互渗透来表达此刻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段抒情性的慢板乐曲,以平和舒展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宁静之感。旋律开始在秦腔花音调式中进行,到第六小节时出现了苦音调式的特性音4,这一个音不像前边几个例子中的4一闪即过,它是一个句子的停顿,加大了苦音的成份,因此使旋律更为深沉。紧接着七八小节又是花音调式。第九和第十小节是苦花音相互渗透的写法。第九小节前三个音以第四个音4的调性特点来确定自已调式属性,并影响着第十小节第一拍的调式属性。此时它具有苦音调式特性。其结果使该小节和第十小节第一拍都具有苦音调式属性。当旋律进行到第十小节第二拍时又突然转为还原7,这个音具有花音的属性。这些具有不同调式属性的音与音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宁静抒情的音乐变得忽明忽暗,使音乐的表现力变得十分丰富。

以上秦腔花、苦音调式的综合写法,是我将学习西方现代音乐创作同自己的音乐创作相结合的总结。由于以上做法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新技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专家及同行们多提批评意见,使该技法得到发扬光大。

上一篇:剧坛盛事 功在史册 下一篇:剧本文学性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