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激励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23 08:45:18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激励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骆寅(1981-)男,浙江诸暨人,宁波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基金项目:宁波大学校科研基金(文)(XYW12008)。

摘要:目前,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研究表明,教练员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分析方法,以“浙江省高校教练员”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搜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在教练员任用方式、工作动机和培训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激励理论为依据,提出完善浙江省高校教练员激励机制的建议,认为应当实行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并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

关键词:浙江省;高校教练员;激励;机制完善

前言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提高绩效的基本保障。一般而言,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并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发现,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管理现状有待改善,尤其是在教练员的激励工作上存在诸多问题,各种矛盾不断显现,严重影响了运动队的管理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要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必须对教练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因此,对教练员来讲什么是有效的激励以及如何进行激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1、激励及激励机制理论综述

在管理学中,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组织的角度看,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激发、培养、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引导行为指向组织目标的过程,涉及到需要绩效、期望、报酬、满足等范畴。

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满足需要,激励总是针对激励对象的特定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满足组织或个人的需要;二、目标导向,激励是根据组织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统一的原则,对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三、价值期望,激励作为人类有意识的自觉活动,是一种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活动。能够鼓励和期望人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目标。

激励是一个动态反复的过程,每一种激励的措施、方法和策略的筹划与实施,都应该遵循激励过程自身的规律,才能达到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激励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了解需要、分析环境、激励措施的选择与实施和激励效果的反馈与评估。

行为科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人们行为的内在因素有学习能力、动机、理解力、价值观、职业抱负等;外部因素有组织的奖励制度、政策、群体行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等。激励过程本身涉及到个人的需求、行动成效、报酬、满足和个人努力、组织评价等因素,这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激励机制。

2、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现状

2.1教练员的任用方式

以往的研究发现,目前浙江省高校教练员几乎都是以兼职的形式从事教练工作。调查显示,92%的教练员都是兼职。在任用教练员时,多是学校直接任命本校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完成训练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保证训练的质量就显得有些勉为其难。

2.2教练员的工作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对行为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良好的动机将会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目前,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长期处于不顺畅状态和训练目标的难以实现,都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即作为主观意识的动机行为在不断的弱化。

2.3教练员学习培训机会不足

在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日益逼近人体技能极限的今天,凭经验训练的年代已经过去,教练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业务素质才能很好地调控运动训练过程,走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前言。因此,教练员不断地进行培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必不可少。但是,浙江省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教练员培训学习制度。根据调查,教练员培训机会极其缺乏,经常有学习和培训机会的教练员比例只有12%,几乎没有培训机会的教练员占72%,从来没有培训机会的教练员占16%。

3、完善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激励机制的措施

3.1实行规范的聘任制

无论从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上看,还是从完善教练员激励机制上看,实行教练员聘任制都是大势所趋。聘任制是建立在学校和教练员双方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契约合同关系,不仅为学校实现教练员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条件,也更好的尊重了教练员自由选择的权利。实施教练员聘任制度使教练员面临任职资格的竞争,明确的职务、具体的任务、明晰的责任,能极大地增强教练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充分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实施有效激励的关键,能帮助管理者进行人事决策,有助于提拔优秀人员,培训和调动不称职人员,惩罚违纪分子,解释给工作出色者更多报酬的原因。绩效考评也是发现教练员能力、只是差距,实施教练员培训的依据。建立规范化的教练员职业档案,对聘用的教练员进行全方位的业绩评价。使教练员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对教练员应旅行的职责任务进行考察,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依据,使考核成为聘用制度和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

3.3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是影响教练员工作态度、工作行为方式以及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薪酬作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的一种信号,向教练员传递着,什么是有价值的,组织鼓励什么样的工作行为、态度和能力。高校教练员群体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对薪酬的期望已不局限于金钱部分。在设置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各种保险金等各种激励性薪资形式的基础上,还应当设置柔性薪资。所谓柔性薪资即对教练员工作成绩认可的精神激励部分,包括个人晋升和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的改善等。在薪资制度设计中,应当重视教练员晋升渠道的建立以及明确的晋升要求,同时营造良好运动队训练管理氛围,提升教练员工作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金尧,胡烈刚.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4月,28(2):88-90.

[2]史青.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5(中)):204-205.

[3]罗立平.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4]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

[5]陈希,仇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1-4.

[6]杨鹤,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上一篇: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速回升等 下一篇:第三届中国公交都市发展论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