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希望 守望奇迹

时间:2022-08-23 06:23:25

阳光希望天空不单调,所以透过蔚蓝的天幕,温暖普照,而百花便以娇艳、树木便以青葱报之。大自然以他的博大睿智向我们暗示:希望,让阳光不锈;有了希望,万物皆有灵气。

请看以下案例:

爱在左,严在右,打开心扉,孕育希望

带着爱与希望去处理学生的事情,再难的问题似乎都会柳暗花明,这是我从历届的问题班级和问题学生中懂得的。有一年从初二接到一个新班,别人都说我运气差,班上以小A为首的一帮人早已把班上弄得乌烟瘴气,连部分班委也一同“犯案”,其实我早已认识该生,他在初一刚进校的时候就早已闻名该届,初一时就是办公室的常客,被政教处处理过;经常溜出去上网;在校赌博;总之经常犯错,父母经常不在家。传言小A的家长一个星期不到校是奇迹,班上已经下了封杀令,不准其他同学和他交往。面对这千头万绪,我倒抽了一口冷气。……

开学第一天,他没迟到,但最后一个到,酷,有个性(我暗笑)。因为是新学期,仍然按上学期的位子坐,他径自走到教室最后一排,最角落,唯一的一个座位坐下。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第二天调座位,按身高他做到了教室第四排,班上一片沸腾。事后,有几个学生还善意的提醒我,不能这样安排,而我固执己见。

第一天我就听见他在说脏话,他说自己想改,我让他把平时能接触的地方都写上警示语,后来和同学打架,我就两个一起处理,一起读一篇新课文,并承诺只要他俩读整齐了,就走,绝不批评、处罚,他俩先是挣扎地读了一节课,后来两人因为商量如何步调一致由尴尬到冰释。他说自己下课手脚就不听使唤,于是接受我的建议,下课后,主动去找老师,尽量呆在办公室。

以前初一的班主任老师出院后我以为学生去看望过,结果我了解到,一个都没有去,我很惊讶也很生气,我不想他们变得冷漠,于是周五放学前我在班上讲了老师的功劳、苦劳,学生应感念之类的话。放学后班长来要地址,说几个人约好去探望以前的班主任,小A居然还托人帮他买一份礼物送给以前的班主任。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自习课上,大家正在安静的上自习,我走到小A身旁,拿起一张写得满满的作业纸“亲爱的……”,此时的小A已经满脸通红,其他学生十分好奇,有些已在窃笑,如何收场,我准备把它念出来,我走到讲台上,这封情书被我念成了一封家书,即将坠入舆论深渊的小A被拉了回来。给每一条小路延伸的机会,就能看到希望。

一年下来,整个班级平稳过渡,并被评为区级优秀班级,小A的家长来得少了,更多的是周末和假日,我打给他的电话,同学们说他不爱惹事了,我庆幸没有说一些消极的话中伤他,否则他永远不会接受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若产生对立,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我庆幸我没有在刚接触他时先入为主带着情绪对他,一年时间我不能彻底改变他的所有坏习惯,但是,相信在孩子的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

反思:

这样的学生具有普遍性,之所以回忆他们,是让我时刻清醒的认识,我们不是和机器打交道,如果我们带着冰冷的心上路,只会冰冻了自己,也冰封了学生。在教育的平等天空下,我们希望所有的人成才,但是社会家庭的不同影响,造就了千姿百态、芸芸众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无理取闹会怒不可遏;面对学生的自暴自弃会无可奈何;面对学生的懵懂无知会酸楚悲凄;教室里“横看成岭侧成峰”,于是,经过了无数次与学生的实战较量,我们总结出了数以千计对付、调教学生的方法,然而,却逐渐发现,这些方法在“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使之幸福成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南辕北辙――学生睁着大大地眼睛,感受着老师对他们的好恶。于是,多年后,我逐渐寻到一种感觉:带着对学生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即便是坚冰也会融化,失望变有望。

“仁者爱人”――教师当终身奉行,育人者首先要有关爱之心,对学生充满希望。如果心里已经产生对学生的厌恶、放弃。那么学生敏感的心灵会骤然尘封,接下来,老师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学生已经开始抵触你,那么工作又如何展开?

所以,我告诫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带着希望上路,会催开百花,心中充满阳光,眼中流露爱,学生并不盲。

要特别强调:因为有希望,所以要耐心等待,相信有一天他终会改变,一定会。农民种庄稼也要经历春耕秋收,何况是要改变人的习惯性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我们与学生真心交往,就能让他有所改变,也会在他的人生重要阶段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将受用一生。老师们,请别浮躁,深吸一口气,放松,耐心些,好吗?回转身喝口水――其实问题并不是严重到无法解决。

所以,我呼唤:老师们,请耐心等待,等待蓓蕾绽放,等待冬去春来,别让他们的未来在你手中夭折。

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它应如百合,展开如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我坚信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奇E。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堂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