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3 05:56:32

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是我们初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核心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始终都应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的起始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针对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因材施教,让学生顺利地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

关键词:数学能力衔接问题;教学现状;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01-01

1.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1 知识差异。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高一学习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函数的零点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 ),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36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1.2 学习方法的差异。由于初中的教材较单一、直观,难度不大,习题类型较少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模式教学,即教师把各种题型归类,讲授各类题型的解法,为学生作示范,供学生模仿。加上课时相对宽松,教学节奏慢,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个别答疑。学生只要记住定义、定理、公式和各类题型的解法,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考试卷对与高中教学密切的知识点的考查较少,分值偏低.因此初中教学便重点针对高分值的题型进行强化模仿训练,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而新课改后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而课时相对紧,教学节奏快,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当然就难以取得好成绩。

1.3 定量与变量的差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2.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掌握到重难点,教学的内容就会毫无章法,讲不到思想中心。根本就不明确教学目的,只完成教学的量,那么,就算内容再多再丰富也只能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2.2 课堂气氛。高中数学可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一所好高校上学,那么面临升学问题,学生在对待数学的时候,心理难免会有压力。如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学一直是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不浪费一分钟,满黑板的数学题目,与学生没有互动交流,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记忆不深刻,当然效率也极低。

2.3 忽略对学生能力培养。学习的最终归宿在于实际生活的运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一味的做题。并没有结合到实际,学生只会学到解题步骤,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举一反三。并且抓不住重点,等下次有了更加难得题目同样不知所措。

2.4 没有回归最终目的。高中数学可以决定学生能否上好的学校,它的短期目标就是高考,如果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这一主题线,没有抓住国考命题的趋势和政策,那么对升学考是没有帮助的。

3.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

3.1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造适应高一新生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一初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适应阶段.在此阶段,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与高一教材相关的初中知识的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外认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传授.学生能自学弄懂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自学,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教师抓住主要的和关键性的或不易弄懂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讲授.教学过程中,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高一集合部分本身的知识并不多,让学生抓住集合中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空集、集合相等等概念);集合的表达方式;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符号,用浅显的例子反复弄清、弄透、落实,避免学生由于原有基础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然后再突破和补上旧知识的不足,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掌握得自如和深透。又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精髓部分,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应首先复习初中部分的有理指数和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复习函数概念,通过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象的复习,为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理论作了铺垫,而且在运用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性质方面为学生作了示范和引导,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时能用对比的方法自觉地去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而且在这一章结束时,能用函数图象把这一章知识给予系统的总结,把书本上的小结给予充实和形象化.既有利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2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注意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慢节奏的模仿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学习方法简单,难以适应高中的快节奏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一环.学习方法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方面。为了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细读教材,做记号、划重点、多思索、提疑问,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果。鼓励学生探索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4.总结

在学生生涯的关键时段高中时期,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纠正。只有明确问题在哪,才能高效解决问题。明确课堂中心,教学目的,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下一篇:浅谈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