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8-22 11:40:42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小学)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教学实践和采访调查中,笔者看到的诗歌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如想象中如意,诗歌教学这块“世袭领地”,并未在《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呈现出“春风不渡玉门关”的苍凉景象。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诵读推动阅读,把学生带入诗境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范读,或领读,或听读,或齐读。无论采取何种诵读策略,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安排教学,注意诵读指导的渐进性。笔者自身喜爱诗词朗诵,嗓音较适于诵读格调豪放激昂的诗词。因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笔者选择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结果,富于激情的诵读勾起了学生“我也来读读”的欲望。以此为契机,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划分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则要求有感情地表现;在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后则要求学生可以从有感情地诵读提升为创造性地朗诵。在此过程中,笔者作为诵读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指导者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提示。通过阶梯式的诵读训练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让他们读出诗歌的语言气势,让他们更易于领会诗歌的情感,这是理解感悟诗歌意境不可或缺的。

诵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形象直观的影视视频,饱含感情的名家配乐朗诵录音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

多媒体在诵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的能力,而且通过朗读,有利于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是诗与情,诗与境的交融,是古诗词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学生吟颂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还可以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可以说,饱含感情的诵读是激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的必要而有效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诗歌的特点,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悟出了作者的情感,就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学习古典诗歌。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作诗和读诗都必须用思考,都必须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备。”“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一个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决定他对某一首诗的鉴赏深度。古典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信息,启发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指导,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展示较为直观的画面。

中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有很强的跳跃性,缺乏联想与想象力是不能领悟其意趣的。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才能体味到诗歌含蓄的情感与意蕴,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阅读鉴赏的快乐,有效提高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拓展阅读

拓展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是将我们的阅读视野拓展开去,由此及彼,互相钩连,编织起一张具有丰富信息的网络。笔者觉得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的角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手法、意象、情感、题材等方面局部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诗人不同诗篇、不同诗人诗篇、不同流派诗歌的整体比较。

笔者在柳永《雨霖铃》一课教学中,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比较对象,引导学生抓住比较点如诵读、感情基调、意境特点、景物内容等进行阅读。诵读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体味到两种词风的感情基调,通过联想想象,他们描绘出两种不同的诗境……在比较中,学生对“婉约派”与“豪放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与体味。拓展开来,安排学生自主比较阅读单元附录中李清照的《声声慢》,他们很快就联系到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并且基本能以课堂上老师提示的方法找到比较点如题材、情感、风格等,然后完成比较阅读活动。

再如学清照的《声声慢》时,词中出现“雁”这一诗歌意象,以此为引,笔者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使用“雁”的意象的诗歌,比较之后,看看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兴趣来了,借助图书资料、网络等,他们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整合归纳之后,学生都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雁”的意象常常被诗人借以寄托思念之情的。这恰恰是古典诗歌中“雁”这一意象作用之一。这一发现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以此为契机,继续引导学生搜集使用其它意象如“梅”“月”“柳”的诗歌,整合归纳,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深入地去体味诗歌的意境。

四、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本质的、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下一篇:新年的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