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立祥:农民脱贫是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

时间:2022-08-22 09:44:07

丰立祥:农民脱贫是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

过去,大同市依靠脚下丰富的煤炭资源,积累了令人艳羡的财富,却也承受着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的压力,贫困问题成为制约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瓶颈。

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首要任务就是脱贫。过去十年中,山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同市也不例外。但是,作为山西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大同市率先突围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为此,本刊记者约访了大同市市委书记丰立祥。

扶贫开发是政治任务

《中国扶贫》:大同市是山西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近几年来,国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大同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很关注和支持,大同市也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您认为大同市近年来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哪些突出的成效?

丰立祥:近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带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目标,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大力实施扶贫重点工程,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经过10年不懈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我市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四个明显”变化。一是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10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31.1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52.1%。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有4.44万人搬出了山庄窝铺,20万人得到了整村推进扶持,近3万农民得到了外出务工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5个贫困县中,98.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电,91.4%的行政村通电话,98.7%的行政村通广播电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99.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2012年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616元和2021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86倍和4.91倍。四是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明显加快。5个贫困县依托区位面向京津,围绕建设蔬菜、畜牧、杂粮、干果、中药材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畜牧养殖园区15个,蔬菜种植20.45万亩,杂粮种植9.75万亩,仁用杏等干果种植达29.5万亩,中药材种植26.6万亩。

围绕城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

《中国扶贫》:这样看来,大同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还是非常令人振奋的。那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同市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呢?

丰立祥:为了把扶贫工作真正做深做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大同市狠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扶贫。我们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置于国家片区和全省全局中来定位、来推进,确保扶贫攻坚的明确方向和充足动力。深刻认识大同扶贫开发的基本现状,确定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以超前的预见性、超常的主动性,实现自身工作实践与上级政策措施的及时全面跟进对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形成了具有大同特色的扶贫攻坚推进机制,为深化扶贫攻坚、搭建科学发展的长久性框架打下基础。比如,围绕壮大扶贫产业,制定出台了《大同市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围绕扶贫开发的项目推进,制定出台了《关于“10+2”工程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实施意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中。

二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我们把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发展以优质蔬菜为重点的设施种植和以标准化示范园区为重点的规模养殖,构建起富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大棚17万亩,规模化养殖园区377个,其中,一半以上在贫困县;通过在全市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贫困群众的生产纳入到产业化经营之中,使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加;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共有46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从事“一村一品”劳动力7.6万人,户数3.2万户,其中贫困户5000户,带动收入9.2亿元,占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19.5亿元的47.2%;通过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国省属企业对接帮扶,形成了县企结合、乡企结合扶贫的新模式。

三是帮扶扶贫。帮扶式扶贫是新时期做好扶贫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大同在帮扶扶贫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同的帮扶扶贫主要分了两类,就是社会帮扶和领导带头示范帮扶。在社会帮扶方面,近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等分别到农村参与扶贫,特别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近几年帮助我市贫困县的贫困子女到北方汽修学校免费学习汽车修理技术并安排就业,每年还帮助培训大学生村官。同时,全市有13家民营企业分别在农村兴办产业,带动2200多贫困户增收。此外,还积极依靠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在领导带头示范帮扶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主要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致富增收模式,全市、县主要领导带头到农村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亲自包村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引资金、引项目,办好事,办实事,在市、县主要领导带动下,全市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态势。

《中国扶贫》:回顾总结大同市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您觉得有哪些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

丰立祥:体会和经验首先是党委政府重视领导带头,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所在。历届大同市委、市政府都非常关心和关注扶贫开发工作,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和促进扶贫开发的政策和措施,实施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通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促发展”和“六个一”活动(大学生村官走访一遍全村农户,记录一本民情笔记,写好一份调研报告,作出一份公开承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办好一些惠民实事),解决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领导带头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其次,国企和省属企业参与扶贫,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动力。大同市注重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的国企和省属大企业中开展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计划,并且又筛选了部分具有帮扶实力的市属企业参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作。目前已有13家中央、省、市属企业分别同6个连片特困县、3个非特困县区的4个插花贫困乡镇共签约16个项目,项目总金额达112.3亿元。在大企业的引领下,全市扶贫开发形成了县企结合、乡企结合的新局面。

同时,围绕城镇化建设着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我市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作为治穷致富的根本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采取整体搬迁、分散搬迁、小村并大村搬迁等形式,按照土地增减挂钩的原则,改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外,大同市还将实行项目化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围绕扶贫项目落实,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是大同市扶贫开发的一条成功经验。特别是今年,全市扶贫工作实行工作任务一表清。就是把全年的任务分解细化,明确进度要求,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在项目管理上实行分级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月一调度;在加强目标责任考核上,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市“百园立农”、“城乡安居”、“收入倍增”三大工程考核体系,实行按月调度,定期督查、分级考评、量化打分,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评,以分排队,以优定奖,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力争2017年农民收入翻番

《中国扶贫》:现阶段,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同市扶贫攻坚工作面临怎样的形势,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丰立祥:当前大同的扶贫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就机遇来说,主要是国家非常重视扶贫工作,政策非常给力。国家把浑源、灵丘、广灵、阳高、天镇和大同县6个县列入了“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尤其是大同县在“十二五”期间可以享受与其他5个国定贫困县同样的扶贫政策。并且按照国家“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衔接要求,大同市的扶贫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大同市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再加之,大同广大干部群众拥有加快脱贫致富、实现跨越发展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为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所以,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到2017年,全市贫困农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大同市的贫困问题呈现出“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我市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具体讲,我市的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全市现有贫困人口42.8万人,还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区缺乏必要的能够支撑扶贫开发的产业体系,不能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限于人口素质原因,劳动力外出就业也是一个瓶颈问题,再加之由于贫困和自然、地理、气候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难度大,成本高。

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民利益双赢

《中国扶贫》:就进一步搞好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

丰立祥:结合大同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我谈几点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形成推动扶贫开发的经济支撑。现在很多贫困县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工业经济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和财政比较困难, 既没有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产业体系,也没有支撑扶贫开发的财力保障,更没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多元化渠道。因此,建议国家在产业布局上适当向贫困地区进行倾斜,结合产业扶贫更多地在贫困地区布局一些具有较强吸纳能力和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特别是一些工业生产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一方面夯实贫困地区工业基础,增强地区县域经济实力,为扶贫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城镇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项目建设的综合性效应。

建议国家在移民搬迁工作方面出台更多的综合型优惠政策。目前,在移民搬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回迁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资金不足的原因,也有传统观念的原因,还有生活习惯的原因。要想让农民真正搬得下、稳得住,建议国家考虑给予移民搬迁更多的综合型优惠政策。比如对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进行重点规划、倾斜安排,确保新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等设施配套完善;比如注重移民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贫困村农民既能搬得下,又能尽快脱贫致富;比如在土地流转方面适当给予移民搬迁专项用地指标和足额补贴,适当提高建房补贴标准,对移民建房工程出台免税政策,以此减轻搬迁农民建房负担。

建议国家更加注重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从大同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看,资金不足始终是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单靠政策性优惠、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应该更加注重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比如,移民村住房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有效监管下,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建设,实现社会资本和农民利益的双赢。只有让贫困农民真正脱贫致富,才是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

上一篇:茉莉街29号 下一篇:秋天里的厨艺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