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2 07:51:48

滨水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入21世纪,苏河湾获批成为上海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它拥有无可比拟的景观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苏河湾滨水岸线建设日新月异,旧区改造步伐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苏河湾正与时俱进,期待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关键词]:转型发展/功能定位/生态景观/保护建筑/苏河湾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苏河湾地区位于上海传统“一纵两横”发展轴线的一横,但长期以来,苏河湾沿岸的发展与黄浦江两岸有明显的滞后。2010年2月闸北区政府正式启动了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和深化工作,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核心城区。重新审视和谋划苏河湾地区的未来发展成为苏河湾转型发展的关键。

苏河湾的历史和现状

几乎世界各国老城区中的滨水区在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从繁荣到衰弱,从弃置到复兴的曲折历程。因交通运输和生活便利,使人们依水聚居而繁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工业的崛起,水上交通和运输便成为近代史上工业发展的最有利的选址要点。烟囱林立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密集的加工业和运输码头,严重透支了河道的承载,造成此后长时间的河水污染和生态破坏,乃至今后滨水区域走向衰败。苏河湾曾是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之一,上海总商会、福新面粉厂、四行仓库、上海工业批发市场、中国实业银行等等工业旧址见证了这一带曾经的辉煌。

苏河湾地区的转型发展需深入研究苏河湾地区与闸北全区、苏州河两岸、黄浦江两岸及上海城市的关系,审视现状大上海的核心区:东西向依托南京路、淮海路、世纪大道等发展轴业已发展饱和,南北向的发展潜力仍需积极挖掘。南向以世博为首的项目正在拉动南部经济,而北向需要更多引擎项目的树立,苏河湾积极融入大上海经济圈,实现北向动力已成当务之急。

新的定位和契机

从空间区位分析,苏河湾地区,与外滩人民广场的距离约800—1000米左右,与南京东路步行街的距离只有500米。然而,苏州河以南地区是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最核心地带,苏州河以北却是大量的危棚简屋。因此,承接市中心CBD发展辐射的区域,明确苏河湾地区的功能定位将着力打造上海核心CBD的拓展区。

苏河湾的转型和创新,必须牢牢把握闸北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突出苏河湾核心区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高端商务商业,立足引领闸北、服务全国的视野,充分挖掘地区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环境资源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案例分析和时代特征,从更高立意对本地区重新审视,提出新的发展概念,实现功能升级,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复兴。

2.1功能业态布局

城市功能、地区定位的转变是苏河湾发展的首要重点,分析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发展案例,对苏河湾地区的功能业态进行布局设计。结合周边区域功能的考量,建议苏河湾未来产业选择“3+2”模式,即:以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商贸商业为引擎,以文化产业、枢纽服务为重点,辅以完善的教育医疗卫生配套服务体系,带动苏河湾地区产业的全面发展。并考虑交通、产业、生活的互动发展,突出地区以滨水区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特色塑造的特点。

根据资源与区位状况,苏河湾金融贸易区按主题分区发展可细分为:核心商住综合区,开放空间整合大型商业商务群落;滨河风貌区,里弄风情海派文化的展现;文化门户引领区,在维护改造四行仓库等老建筑基础上赋予更多创意和文化商务灵魂,挖掘艺术文化氛围,铸造现代魅力地标。

2.2空间形态设计

科学把握滨河沿岸的空间尺度,协调处理好苏州河第一层面与其纵深腹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设计范围内各地块相互空间联系的可能性。由于地区内保护及保留建筑较多,可供使用的地面空间较为有限,人行活动、车行交通及停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周边地块的地上、地下空间联系。

2.3借势交通 把握契机

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总结,以高铁为触媒引发的产业升级,以商务办公、商业酒店功能增长最为明显,并呈现以高铁站为中心,各业态呈圈层分布。因此,借势高铁契机,提升商务服务能级,增加特色商业比重,优化区域内住宿环境, 营造良好的城市门户形象,塑造连续的景观开发空间,创造丰富的公共活动节点,打造充满活力的枢纽型复合功能城市副中心。

滨江环境景观改善探索与实践

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特色、格局、空间、肌理、文化、风貌、景观以及活动主旨与联系等方面提出宏观、中观以致围观的控制与引导,在此对苏河湾现状由河道水体、驳岸设计、沿岸建筑风貌分三步提出调整和优化策略。

3.1水体的维护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它经历了历史变迁、工业的急速发展和衰败,造成其水质污染严重。如今苏河水经过市政府长期治理和维护得到新生,“护水”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长远来说,保持水体环境必须恢复原生植物群落和湿地系统,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以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3.2景观绿化的营造

苏河湾闸北段景观绿地可定位“都市”、“水畔”、“艺术”、“文化”等主题,采用精密结合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大地景观,塑造出标志性的滨水及公园的双重景观优势。通过临江道路的林荫化改造,形成绿色走廊,串联多个辐射社区的口袋绿地以及伸向河边的绿色手指。

3.3建筑风貌的提升

苏河湾沿线有着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特别是集中了一大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金融仓库,是上海历史的重要见证。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河沿线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已见成效。关于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有以下三种改造模式:

1)爱国教育纪念园区:结合创意办公、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恢复老建筑的里面机理和材料色彩,对建筑内部格局重新设计,完成这一区域从仓促建筑向文化上午功能的转换。

2)近代商业建筑风貌区:重塑原有批发市场里面,转化为品牌旗舰店和精品酒店,引领现代精致商业模式。新建筑的体量应当与老建筑协调,材料宜形成对比,建筑之间设步行廊桥相连,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历史和未来的对话,重现上海近代工商业辉煌。

3)海派里弄风貌区:复建部分慎余力建筑和天后宫戏台,着力打造海派里弄风情,体现上海传统社区风貌。

低碳环保策略

苏河湾地区将针对低碳环保策略发展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系统,包括能源、水系统、废物和智能控制系统。建立能源循环链,使能源在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建筑间流动,无所谓优劣,每种能量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在区域、建筑内能量相互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再利用、转化及共享能源与资源,保持健康和均衡的城市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完善城市智能控制系统,致力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进公众生活品质和健康。

从环境保护上来说,能源的合理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可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固体、液体废物排放;从生态上来说,考虑生态影响和循环系统,使建筑内部与外部和谐、社区与文化背景和谐;从宜居环境上来说,健康和舒适的自然居住环境,安全和便利的社区建设,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力量。

结语

苏河湾的转型和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老工业区改造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泥古,将历史静态的保护起来,也不能放任毁坏性建设而将地块文脉切断,要用与时俱进的长远目光看待老工业区的转型和创新。苏河湾地区的改造在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网络的保护。

(本文图2、图3来源于RTKL公司的城市设计方案,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廖志强,面向转型发展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以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1(4)

殷帆 刘鲁 汪芳,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10(3)

盛妍彬,多层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探索与实践——以白莲泾两侧地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1(4)

刘月琴 林选泉,后工业滨水带多视角规划设计——以上海世博会园区白莲泾地区规划实施方案为例,建筑学报,2009(7)

赵民 孙忆敏 杜宁 赵蔚,我国城市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研究——理论、实践与策略,国际城市规划,2010(1)

上一篇:赫斯特大厦: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挑战 下一篇: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