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东工业区发展思路探讨

时间:2022-09-05 12:41:46

慈东工业区发展思路探讨

【摘要】 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慈东工业区已经初具规模,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伴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工业区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试在工业区演变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揭示工业区经济的特征以及制约因素,并有重点地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区;现状;思路;对策

一、历史沿革

2001年,慈溪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慈溪北部沿海地区设立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04年,大批慈溪的规模企业特别是中西部企业纷纷落户杭州湾,也吸引许多市外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发区建设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地理和人文因素,慈溪中东部的企业缺乏投资杭州湾的热情,作为慈溪工业基础的广大中小企业既没有资格和也没有条件落户杭州湾新区。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慈溪东部的海涂围垦地区成立慈东工业区,作为杭州湾开发区的补充,当时的主要定位是:“慈溪中东部中小企业集聚区”。同年,成立“慈东工业集聚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工业区的开发和招商。2006年5月,慈东工业区管委会正式成立。

二、发展现状

慈东工业区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体分为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区块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期2004~2007年;二期区块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期2008~2010年;三期规划建设期2011~2020年。自2004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按照“基础先行、边建设、边推进、边开发、边提高”的总体思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快速推进,选商引资工作同步开展。目前,一期区块已全面完成路面沥青路硬化,基本完成亮化、绿化,二期区块沥青路硬化基本拉通,电力和供水已经基本符合企业施工需要;区域通信及其他配套建设快速推进,已经开通公共交通、有线电视;110KV灵峰变和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已正式投产;医疗、邮政、商业及职工娱乐中心、职工公寓、人才公寓等已全部完工,正式投入使用。至2009年9月底,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40项,现代物流项目2项,商业服务项目1项。已经开工建设企业达到220家,投产企业122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2009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预计2009年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可以说,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区已经基本形成。

三、已落户企业特点

1.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过对已经落户的240家企业统计,用地面积30亩及以下的中小企业有96 家企业,占全部企业的40,其中6家企业面积不到20亩;30~60亩的中型企业96 家,占全部企业的40%;60~90亩的大型企业40家,90亩以上的企业8 家,其中二家企业面积达到300亩。

2.以传统产业为主。总体来看,项目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配件和原材料生产企业多,整机产品缺乏。属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3.以本地企业为主。与慈东工业区最初的定位一致,工业区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慈溪本地企业转移而来。据统计,初期引进的212家企业中,除6个外资企业外,只有8个企业来自慈溪市外。最近二年中情况有所改变,引进的28个项目中,有12个慈溪市外企业。市外企业占总企业数仍然只有8.3。

四、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工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传统产业为主、以本地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的特征比较明显。

2.产业组织松散,龙头企业缺乏。由于工业区的企业均为外面引进,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行业分散,造成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制造整机产品的龙头企业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又使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改变。尽管有的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但都是单一的加工,而且技术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基本上没有,缺乏像方太公司的产业龙头,更没有万向一样的大集团公司。从长远看,产业组织松散 龙头企业缺乏的现象将对工业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3.产品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少。由于加工企业多,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导致企业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少。如2008年,实现产值40亿元,扣除土地使用税和房地产税,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营业税在内税收收入只有3000万元,工业销售税收率大约只有0.5,亩均税收不到1万元;2009年前三季度统计,工业销售税收率在0.6左右,低于全市平均工业销售税收率的水平的一半以上。

4.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过近几年的投入,工业区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但是与企业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配套还是不够完善。除一期区块内已经开业的医疗、邮政、小商业及职工娱乐中心外,由于龙山镇核心区规划仍未完成,造成慈东工业区的大配套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影响了企业招工、留人,也直接影响工业区的招商引资。

五、对策与建议

1.重点做好招商引资。按照目前慈溪工业的行业特点、工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慈溪市内的大型龙头企业能迁移到慈东工业区已经不多,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效益水平方面作用不大,对慈溪的税收基本没有增加,对工业区的财政收入贡献也不多。必须发挥慈东工业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宁波、上海等大城市工业产业转移的机会,抓住中央企业对外投资的良好时机,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努力扩大慈东工业区的知名度,争取慈溪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大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慈东。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东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出台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后备军力量。争取在三年内实现有2-3家在品牌、规模、产品、管理和效益方面名列慈溪前茅的大型龙头企业。

3.加快核心区建设。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但直接影响现有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也是对外招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工业区可供工业存量土地已经不多、工业企业税收还未大规模收获的情况下,推出商住用地也是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须加快核心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在大力工业招商的同时,切实做好商业企业招商。

4.减缓供地节奏。虽然工业区一、二期区块总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但是,除基础设施建设和伏龙湖建设用地,加上商业配套和公用事业配套用地,实际目前可供工业净地只有2000余亩,如果三期区块土地功能不能及时调整,按照每年1000亩的速度,只有两年时间可供应;由于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新落户企业以30亩以下的小企业为主,虽然得到土地收入,但是以后的产出不容乐观,也造成工业区存量地块分散,不利于以后大企业的引进。有必要减缓供地节奏,每年以500亩左右为宜,以引进市外大型装备企业和税源型企业为主,减少为供地而供地的现象。

5.增加融资规模。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慈东工业区从建立到现在,实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按每亩9.5万元计算,大约10亿元的收入,前几年的设施投入也是大约在11亿元左右。前几年宽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2006年的大规模供应土地,随着存量地块和年供应土地的减少,基建投入的逐年增加,财政由节余变成负债是很正常的现象。可喜的是,虽然核心区由于龙山镇中心建设减少大量的商业土地资源,留给工业区的存量商业、工业土地和大约预计可以超过5亿元的收入,适当的增加融资规模不但是可行,也可以加快工业区特别是商业配套的建设速度,从而为创建强势工业区品牌更大的作用。

结论:慈东工业区今后发展的思路是:强化招商,减缓供地;增加融资,高质发展。

上一篇: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下一篇:国内咨询业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