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8-22 07:07:01

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 音乐教育是思想素质教育过程的最有效的形式,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较好的思想教育方式之一,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增强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教育,较好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1 音乐教育是思想素质教育过程的最有效形式,正如冼星海说的一样,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教育由于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例如:教唱《彩色的中国》这首歌时,要紧抓音乐要素,歌曲的节奏、旋律所揭示的艺术内容及情感表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打开地图册时的心情及神态,进而将歌曲的节奏、旋律作艺术化的表现与处理,促使学生的情感融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这首歌的节奏(3拍子)特点:优美抒情,体现出祖国辽阔美丽。我在教学中也用上绘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彩色笔来描绘彩色的中国地图,第一乐段的旋律线有间断、情绪较平静、柔美,可用淡蓝色、淡绿色画陆地和海洋界;第二乐段的旋律线连绵起伏,且又是二声部,情绪较激动、兴奋,可用橘红色、大红色、黄色等描绘出地图中高低不平的平原、盆地、高原以及各省、市地域,用笔线条可粗细交叉变化,不一定每个地域位置都画对,只要他们想象丰富,有一定的道理就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的打破了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每教学一首歌都会有情感的目标,例如在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声乐曲时,先听后让学生学唱,指导学生用中速、稍慢的速度去感受歌曲辽阔、宽广、舒展、开朗、乐观的感彩,激发学生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抒发对家乡、对祖国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这样的方法不仅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发,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素质较低,但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喜欢上音乐课,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点从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入手,多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既锻炼音乐技能,又使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例如:当欣赏到《大地飞歌》这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主题歌时,我采用了看MTV的视听法,先让学生听一遍,不看屏幕,要求学生随着热情奔放的音乐旋律联想和想象。听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了什么?有些同学说:我好像坐上了一部“神仙样”的马车边唱着山歌边跑遍了我们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故乡神话般的美景,人们生活在歌的海洋里;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人们过着那种载歌载舞的节日欢乐场面;有的同学说:听了这首歌,我好像走进了丰收的庆典场面,很妙、很爽。随后我再打开多媒体给学生观赏,更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的理解。我通过音乐的手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树立起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为了学生能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到锻炼,要多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唱比赛,这样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班主任也一起参加排练、一起演出,整个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师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者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它的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要使学生懂得这首曲子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的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通过讲解及欣赏动听的二胡音色,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有些学生听完了这首曲子便说:好“凄凉”的音乐,好可怜的瞎子阿炳。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受,教育学生学会体谅别人和同情别人,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优秀音乐产生自豪感,鼓励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民族音乐。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听、唱一些港台的流行歌曲或街舞音乐等,按教材要求给他们欣赏一些革命歌曲和世界名曲时,他们会无精打采地说:没劲、老土。如何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循情诱导,顺利启发,使他们渐渐爱听革命歌曲和世界名曲呢?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边插讲贝多芬小时侯和贝多芬一生中不幸遭遇的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就会感到激昂有力的音乐正是贝多芬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在教学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意志坚强者,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向困难低头,多关心别人,多讲些奉献精神。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就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同样深刻地创立了“缪斯的教化”,即“乐教”这一光辉的思想,认为音乐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是尖锐对立的,美的事物往往是真与善的集中和统一的体现,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包含着对真与善的歌颂和假与丑的摈弃。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带着它的“特殊功能”与素质教育协同发展,并且它是德育教育最强而有效的方法。

新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作为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结合农村学生的现状特点,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力争使学生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操,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中国音乐教育,2007(07)

2 陆颖.让创新思维成为音乐教学中的灵魂.音乐天地,2008(01)

3 周海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新课程导学,2012(21)

4 沈宏.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导学,2012(21)

上一篇:探索职业教育分层次教学培养专业化人才 下一篇:分层教学法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