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太阳回归的音乐节

时间:2022-08-22 06:51:34

迎接太阳回归的音乐节

爱乐者和旅行控冬天该去哪里?我在去年此刻有了答案。转眼一年轮回,新的一届挪威勒罗斯冬季音乐节再次向我招手,本届音乐节的诱人内容琳琅满目自不待言,让我想起了去年在那里度过的数日时光,真是令人终生难忘。

位于挪威西北部山区的勒罗斯小城历史算不上悠久,却影响了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历史,古老的铜矿之乡生产的优质铜专供欧洲王室日用与军用,直到1972年因环境问题矿井才被正式关闭。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较早的文化遗产城市,冬天的严寒与冰雪赋予勒罗斯全部的美丽。勒罗斯的迷人全在冬季,事实上是在春季,因为此地近北极圈,冬季的严寒远远超出人的正常承受能力,所以所谓冬季音乐节举行的月份已是春天的三月,正是太阳光线回归的季节。由于季节和地域的封闭性,勒罗斯冬季音乐节是我经历的最纯粹、最惬意、最温馨、最具创意也最少商业色彩的音乐节。

2012年的音乐节历时四天,共有二十八场正式音乐会。演出场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可谓遍地开花,乐音处处,小城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音乐氛围。

我是在音乐节开幕前夜抵达勒罗斯的,从奥斯陆乘火车北上,中间在哈玛换车,到勒罗斯时已是深夜一点。站台上有两位老者接站,他们是本城居民,也是音乐节的志愿者,驾驶自己的汽车免费为出席音乐节的宾客服务。

勒罗斯酒店是本城唯一的五星级酒店,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下榻在此处,它最大的优越性便是可以和音乐家做几天邻居,共进早餐,还可随时享受他们的即兴演奏。因为有两个音乐厅在酒店内,所以即使严寒的夜晚足不出户也可以欣赏到音乐会,特别是往往要演到后半夜的夜场音乐会。

音乐节开幕当天,先有两场为赞助商安排的特殊音乐会,分别于下午一点和三点在一家名为Frost的时装店和勒罗斯银行举行,前者由Engegard四重奏演奏海顿和普契尼的作品,后者由匈牙利双胞胎吉他二重奏卡托纳兄弟演奏莫扎特、格拉纳多斯和斯卡拉蒂的作品。银行的音乐会是在一个比较规整的大厅里举行,出席的观众穿戴还算正式,而在时装店的音乐会则出乎意料的随意,只是在售货区腾出一个不大的空间摆上四把椅子,观众散乱地坐在衣架之间和木质楼梯上,现场气氛温暖宜人,再加上音乐节主席亲自主持,感觉既轻松自然又亲和力十足。这场音乐会是免费的,经过的路人都可以进来聆听,当然如果来得晚便挤不进来了,所以服装店窗外门口的大街上都站满了人,琴声和掌声在相对局促的空间里被放大了好多倍,格外具有感染力。在这样非正式的音乐会上,无论是弦乐四重奏还是吉他二重奏,应该说都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他们这样的登场方式使我一下子就领悟到这个音乐节的理念诉求:音乐家在不降低艺术标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拉近和每一位受众的距离,他们之间不是演奏与欣赏的关系,而是在感受一样的心灵、一样的呼吸的一种共生共享的状态。

开幕式演出于晚上六点在勒罗斯教堂举行,这座被誉为“矿产之乡骄傲”的美丽石板教堂重建于1784年,其前身是一座木板教堂,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挪威的旅游书刊上,所以为人熟知。教堂里座位不多,出席的观众包括来自奥斯陆的政府官员及社会名流,比如最近上任的文化部长以及勒罗斯所在省的省长等。音乐会由挪威德高望重的音乐学家埃灵・达尔先生主持,他是国际头号格里格专家、卑尔根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我和他相识于2010年4月的梅纽因小提琴比赛,在卑尔根期间他亲自驾车带我参观格里格故居,这是让我倍感荣幸的经历。开幕式音乐会的主题是“斯拉夫幻想曲”,由钢琴家艾斯帕(Tor Espen Aspaas)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小提琴家索森(Marianne Thorsen)演奏勃拉姆斯的《C小调奏鸣曲》、小号家安东森(Ole Edvard Antonsen)和钢琴家普拉格(Wolfgang Plagge)演奏卡尔・霍恩的《斯拉夫幻想曲》、捷克女高音库策诺娃(Adriana Kucerova)演唱柴科夫斯基的四首艺术歌曲等。音乐会的重头戏是钢琴家普拉格为男中音、小号、大提琴及钢琴创作的《Bergmannslampe》,歌词采用法克贝戈(Johan Falkberget)的诗。压轴曲目是德沃夏克的《A大调钢琴与弦乐五重奏》,五位音乐家无不鼎鼎大名,其中还包括大提琴家瑟登(Torleif Thedeen)。教堂的音响效果特别温暖通透,气氛自然,其乐融融。很显然,这些本土音乐家是音乐节的常客,他们与大多数观众相熟,所以无论台上还是台下,都有心领神会的交流。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乐音渗入心底。

晚上八点半,音乐节晚宴准时在勒罗斯酒店宴会大厅开始,这场带音乐会的主题晚宴名为“为了肉体与灵魂的音乐与美食”,由钢琴家艾斯帕主持。厨师长在大家品尝美食的时候,也会突然登上台讲几句,每上一道菜之前,都有音乐家表演一首曲子。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来自匈牙利的双胞胎组合卡托纳兄弟二重奏,他们激越奔放的演奏热情和配合默契的精湛技艺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味蕾,令人食欲大增,欢乐开怀。

接下来的三天里,一场接一场地听音乐会,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成群结伙地赶场,然后不断地品尝各种美食、美酒、咖啡和点心,其间抽空在城中闲逛拍照、参观博物馆、乘马拉雪橇、滑雪、沿着保存完好的旧街巷行走,便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勒罗斯教堂虽然不高,但整个小城没有新的建筑和高楼,所以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一眼望到那美丽的教堂钟楼,绝无迷路之忧。

音乐节期间最难忘的是第三天,从早晨开始连续听了十场音乐会,其间赶上晴天、初霁、浓云翻滚、狂风暴雪等多变天气,真是对体力、精力以及音乐之爱的极限挑战。其实除了钢琴独奏、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之外,间或插入爵士乐和民间音乐,对观众的身心都是非常轻松的调剂。再就是这种马拉松接力式的音乐会演出场所五花八门,忽而共济会,忽而救世军,乘车奔物流仓库,跨过铁路进爱乐俱乐部(“歌手之家”),再乘电梯深入矿井之下,真是不一而足。早餐音乐会听门德尔松,十点咖啡时间赏斯卡拉蒂,中午饭前饭后酒席间音乐家搞笑伴宴乐陶陶,下午爵士民乐古乐大汇演,晚上九点半开唱舒伯特《冬之旅》,深夜十一点爵士“大爬梯”人满为患。回想如此欢乐享受的时光,语言顿感乏力,身居“天堂”,此时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的朋友亲人一起来分享。

音乐节闭幕当天共有五场音乐会,闭幕音乐会在下午四点举行,还是在勒罗斯教堂,音乐会主题是“摩拉维亚的魔力”。久负盛名的特隆海姆独奏家乐团除了演奏德沃夏克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之外,还为小提琴家索森、小号家安东森和女高音库策诺娃伴奏演出了莫扎特与泰勒曼的作品。特隆海姆独奏家乐团由特隆海姆音乐学院的优秀师生组成,曾经与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长期合作,两次来中国巡演,是当今世界乐坛最优秀的室内乐团之一。他们的声音既具个性又高度融合,音色鲜活而不失温暖,在空间适中的勒罗斯教堂里演奏,可谓声音效果达到了极好的状态。

闭幕音乐会后,照例是带音乐会的告别晚宴,它也有一个主题,叫做“松开领带”音乐会。音乐家们边吃喝寒暄边即兴登台表演,出席者以音乐节组委会成员、志愿者和部分尚未离去的音乐家为主,地点在“歌手之家”,一个爱乐者社团所在地。依依惜别之际,人人都相约来年再见。音乐节创办人萨德贝肯(Dag Aadne Sandbakken)先生平时住在美国,但为筹办一年一度的音乐节,需提前几个月回到勒罗斯工作。他对我几天来拍摄的勒罗斯风光照片很感兴趣,希望能在下一届音乐节期间有一个摄影展览。看来,我的人生像其他来过这里的人一样,从此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经历了那么多的欧洲音乐节演出,虽说感受体验各不相同,但经常眷恋的倒不是演出的曲目和明星的音容笑貌,往往连续几天的音乐节生活才显出一个音乐节的真实魅力,或者不如说无论时光以怎样的方式流逝,它都在你不经意的追忆和回味之中。

上一篇:二胡演奏艺术知识问答(二) 下一篇:光而不耀 华而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