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2-08-22 06:14:43

如何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音画助读,领悟形象美,享受艺术美;反复诵读,感受节奏美、韵律美,体验情感美;深入研读,鉴赏意象美,领略意境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

优秀的中华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声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古诗词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是其他文学形式难以企及的,读着她,可以愉悦人们的性情,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美的古诗词是语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重视美的熏陶与审美鉴赏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理想去塑造学生的性格。为此,教师要充分发现古诗词中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下文结合笔者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音画助读,领悟形象美,享受艺术美

古诗词富于音乐性,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音乐创设适合古诗词情感基调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使学生真切地领会诗人的写作匠心,与诗人同欢娱共悲切,引起心灵共鸣,产生审美愉悦。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映了长江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堤岸的壮观画面,背景音乐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音乐。这样声画并举,营造扣人心弦的情境和紧张气氛,能让学生感受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景色,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就联想起古代的豪杰。这些豪杰已经一个一个地被历史掩埋,只剩下江山如画,学生从中领悟到诗人借怀古来发泄心中不平之气的激愤情绪。

音画助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让学生欣赏到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古诗词佳作中鲜明生动的形象,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二、反复诵读,感受节奏美、韵律美,体验情感美

古诗词富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吟诵起来,声情并茂,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学习古诗词,要把诵读放在首位,从诵读入手,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字里行间的神韵节奏,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

诵读的时候,需弄清作品的基调,而诵读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独诵,也可以是学生的合诵或接力诵。这需要根据作品抒发的情感而定,缠绵委婉的婉约词,宜采用独诵,以领会节奏的柔婉美;雄壮激昂的豪放词,宜采取合诵或接力诵,以领会雄浑、奔放美。古诗无论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节奏相应,平仄相粘,对仗工整,深情远韵。如李商隐《无题》的颔联、颈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古词无论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都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下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诵读无论独诵还是合诵或接力诵,都能读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的诵读离不开教师的范读,语文教师作为古诗词学习的引领者,在教学中要绘声绘色、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范读。教师饱含柔情的范读,能牵动学生的神思,引学生到水草丰美处尽情撒欢;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神游天地间,如痴如醉,美不胜收。诵读是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通,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实现诗词中有我的心灵契合,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诗人见春雨适时而降而喜上眉梢的情感,并发现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没有再露脸,这时笔者抓住学生的困惑处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逗留、品味,激起学生已有的情感,让他们体会无“喜”的诗里处处写人们喜爱的春雨――“好雨”的高尚品格。让学生体验到诗人的真挚情感,与诗人共欢同喜。

反复诵读,直到脱口而出,会持久不忘,并逐步内化为个人素养;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古诗词艺苑中收获丰硕果实,受到美的熏陶。

三、深入研读,鉴赏意象美,领略意境美

学生在体验了古诗词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研读,充分感悟作品的“弦外之音”,并由表及里地去发掘、理解“象外之景”包含的内在意蕴,这样学生的审美才能从“体验”层次上升到“鉴赏”层次。

意象的把握是古诗词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的意象是寄托了诗人深厚而丰富的情感的物象。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象的“意”是包含在“象”中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须抠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品味古诗词中隐含的“意”,逼近诗人的诗思核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所谓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品味古诗词的意境,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主要是通过古诗词中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两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典故的原意和上阕作者借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来赞颂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反复研读,学生就能体会词人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又如教学杜甫的《登高》,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以及情绪心态等,然后推出书法作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着展示相关画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作,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由首联的“风急”秋高气爽联想到“无边落木”,树叶飘飘;又由“风急”联想到江水奔流,引出“不尽长江”。让学生领略诗人抓着“落木”“长江”两个意象,以“无边”“不尽”加以修饰,使之气势雄浑,创造出悲壮阔大的意境,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

可见,深入研读能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体悟古诗词的神情理趣,达到“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境界。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芳香之中去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享受她的美,以此丰厚学生的诗性智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

(作者单位:陆丰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VB程序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教学相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