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时间:2022-08-22 06:14:07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摘 要:无论是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还是演奏音乐,音乐都能给人留下最自由、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孩子的兴趣,才是孩子获得相应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感知音乐;兴趣培养

“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陈鹤琴先生早前就指出了音乐教育和活动对孩子的重要性。

第一,音乐教育和个人修养、思想道德品质。个人修养、思想道德品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和较高层次的音乐修养蕴含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人的品格修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第二,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曾有一位二胡教授在进修心理专业时对百余名学生开展过人格因素测试,其中智力测评项中,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是音乐学院组。而教授所接触过的琴童,他们的文化课学都不费力气,其中不乏班干部、优秀学生。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如马克思、孔子等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启发和助推作用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所体现。以器乐演奏为例,孩子手、眼、脑、耳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各个器官的灵敏度,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受到启发,因此音乐教育在提高孩子的智能素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音乐教育和性情的陶冶。实践证明,音乐可以陶冶性情,激发孩子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孩子怯弱、封闭的性格。舒缓的音乐调节人的心绪,让人放松身心,其在医学上增进健康的疗愈作用也不断被证实。另外,音乐对人心灵的净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来实现,对人的一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会长期作用于人。

尽管音乐教育的作用如此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当前实际的儿童音乐教育中,无论是从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还是家长态度来看,如今的音乐教育仅仅被当作是一门课外爱好,是一种技能教育,很明显地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首先是以技能为主,忽视修养的培养。比如孩子钢琴的学习,大多数家长看中的是弹奏技术,以为手指飞快行云流水就是能力的体现,可能大多数孩子做的只是“手指的运用”,实际上却不能深刻感受其中的内涵。这只是对技术机械的复刻,并不是在进行音乐的修为。

其次是机械灌输专业知识,忽视感知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声乐、乐器还是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采用像读书上学一样的教授方法机械灌输,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从观念和方法上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便不可能获得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只会把原本让人陶醉和享受的音乐学习变成令人生厌的过程。

再次是看重结果和成果,忽视过程。大多数家长主张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都是想让孩子获得一技之长,成龙成凤,十分看重各类荣誉证书和级别证书的取得,其中不乏盲目攀比的心理,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孩子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自信心建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过程轻结果,才会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真正有益的收获。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句名言叫“启其蒙而引其趣”,与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思想一脉相承:“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第一,融会贯通,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铃木教育体系创始人,日本优秀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教授孩子学习小提琴时,不是先行教授任何音乐理论知识或是乐谱,因为那等同于在孩子说话之前便教授其文法和写字,这是违反自然的。作为铃木镇一的学生首先需要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每天旁听中低年级至高年级学生的演奏,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多听世界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这种母语式的音乐熏陶让孩子摆脱了机械的乐理学习,许多孩子不用看乐谱或是学习乐理便能顺利地进行演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异乎寻常。

音乐是声音的表达,文字和乐谱都不是音乐本身,让孩子学习音乐不是去背定义和数音符。也就是说,要有大量的音乐听觉作为累积,不仅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灵来感受。因此在孩子的初期音乐教育中,我们主张听觉的累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百老汇音乐、爵士音乐……多种音乐风格和多种文化音乐的丰富体验,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不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开拓音乐的世界视野,还能培养孩子开放式的音乐思维,提高广阔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二,到生活中去,释放音乐天性。最美的音乐往往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动人的音乐无处不在:婉转动听的鸟鸣声,飘忽不定的风声,或急或缓的脚步声、随风潜入夜的雨滴声……熟悉的事物能让人迅速地产生代入感和感情,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把孩子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或直接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认知世界,引导孩子不断寻找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踪迹。

在西方,人们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上时常采取“放养”的方式:西方人对于孩子音乐的引导和培养更倾向于让孩子走出去,感受生活,增加阅历和修养,进行整体上的美学熏陶,从而能有更加全面的发展。

第三,自主探索,培养创造性音乐思维。在以往的少儿音乐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是重视孩子是否掌握了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用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表现是否令我们满意。师者没有真正成为孩子自主探索音乐的发掘者和支持者,忽视了孩子的自我主张和表达。

把之前的机械教授、让孩子机械模仿转变为孩子的创造性探索,将有利于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这样也能激发起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孩子的音乐思维。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改变单向地教授音乐的状态,变为给孩子搭建平台,让孩子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进行音乐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教育功能。无论是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还是演奏音乐,音乐都能给人留下最自由、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孩子的兴趣,才是孩子获得相应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 罗伯・库蒂塔.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M].新华出版社,2002.

[3] 袁善琪.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析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