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

时间:2022-08-22 05:57:44

浅谈学科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

摘 要:积极心理学致力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正问题、克服缺点,而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培养残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调动和提高残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开发残疾学生的潜能具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品质; 教育方式; 残疾学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心理学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它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2]因此,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回归。

残疾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占比例较大也是学科教学,学科渗透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特殊学校教师要以各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除了认知目标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特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着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对残疾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

不同学科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层次涉及了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准确把握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就能将心理品质的教育目标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课文中主人翁为榜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解数学题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音乐、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美术那特有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审美情趣;在体育教学中,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根据学科内容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各科课堂教学中,首先完成学科本身的主目标(即知识、技能、能力等规定性目标),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二是根据残疾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仅要从总体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中渗透学科内容体系,同时,也要以学生残疾类型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征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三是目标设定还应具有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在设定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标时应该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前提下,力求有针对地设定积极心理教育目标。

二、注意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培养目标,包括认知品质、情绪品质、意志品质和人格品质。[3]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融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教《两小儿辩斗》(肢残三班用的普通教材第十一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课前安排预习,然后再上课,预习时要互相配合完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问题:两小儿辩日中你认为哪个小孩说得对,为什么,为何“孔子不能决也”?请你查找资料,和本组同学共同探究,教室里都有电脑可以上网),问题的设计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分析到底是上午太阳离人近还中午太阳离人近,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时,让每组的代表发人在班上发言,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得不到位的教师再补充。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气氛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好是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教与学的重要心理基础,构成影响学生积极心理潜在的教育因素。[4]为些,特校教师不要因为残疾学生学习能力差或长相丑陋而心情不好,更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师生之间的互动要自然、和谐,学生才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培养残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功能。那么,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1.教师要有高昂的情绪,愉快的情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情绪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本身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开始,就要采用引人入胜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有充沛的精神,饱满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2.教学内容难易适度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特校教师就特别注意要把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我们所面对是残疾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教内容太浅,学生一听就懂,不用动脑、不必思考,势必使学生情绪松懈;而所授内容太深,学生听不懂,从而失去信心,产生困倦,注意力分散。怎样把握这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教学内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提的问题要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从学生的潜能出发,促进其大脑思维,从而掌握课堂知识,达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气氛的核心,是调动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接受、喜欢教师。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会接纳教师的教育,就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其次,教师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积极的期待。这样,平等、融洽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使教育者自身实现改变,使教师在课堂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坚持在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会使教师得到积极的回馈,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在学生积极性的感染下更加用心教学,能够更加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潜力和美德,这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的,让他们的在愉悦中掌握有关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问题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或有趣的故事作为课堂引入,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境,还可以在练习时用竞赛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作积极的评价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之分。因此,教师既重视综合评价,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针对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学生各种积极表现,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爱学习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安排比较容易的问题让这类学生回答,答对了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拓展延伸的问题,让这类学生发挥其思维活跃的优势,这也提高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从来不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老师何以安排他们上台板演,写生字词等。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表现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就会浓厚,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这就是积极心理的一种体现。

五、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承载,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吸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务必遵循:情趣性、主体参与和灵活多样三个原则。

原则一“情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语调、不同的身体语言,使讲课过程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识水平,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

原则二“主体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和进步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恰当指导。让学生都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果条件有限,只能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

原则三“灵活多样”:“教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如: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等,都可以交替利用。但是,所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健全学生的的心理品质。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残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要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外显的,是教师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学生自己的潜力,使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3] 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4] 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收稿日期:2013-08-28

上一篇:毅德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