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时间:2022-08-22 05:18:22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摘 要: 高考政治主观题分值大,综合性强,选拔功能突出,要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训练中对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 高考政治 主观题 解题技巧

全国高考政治主观题试题分值比重相对高些,题目所给材料具有时政性、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主观题选拔功能突出,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突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既尊重个性,又体现开放性,要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训练中,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审题审设问,找出考点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性题型。从微观的角度,考点限制性强,指向性明确。在设问中已经明确提出考查的知识模块及该范畴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类题目难度值比较低,针对大部分考生,类似送分题,让绝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基本分值。只要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原理分数就可以轻松拿到手,再扣上材料点对点分析,拿高分并不困难。如2016新课标二卷39题第1问(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题目直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快速切题答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后扣上材料分析。

二是综合性题型,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综合和小综合。小综合题型,难度值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能力。在设问当中提出了某一模块的考点中的某一单元或者某一主体,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一卷政治试题38题第一问(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像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当中一定要构建对整本书的提纲,从而在解题时快速获取信息。

大综合的要求则更高,选拔功能更强,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的设问,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发现考点,并回归课文中的原理。题目的问题当中只告诉了学生某一模块,却没有指出该模块中具体的哪一考点。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2)问,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题目中没有具体涉及哪个主体应该怎么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材料,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党、人大、国务院、社会各界”等关键词,提取必修二中每个主体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

二、构建模块思维导图,提取知识

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考点,导致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盲目提取知识答题。在一轮特别是二轮的复习中,构建模块知识思维导图尤为重要。特别是采用全国卷中,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不再考查选修知识,重点突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要有对单元的实施框架又要有对四本教材的梳理。

《经济生活》主要有四个单元,概括起来是:一是货币、价格、消费;二是生产、劳动和经营,包括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是收入与分配,讲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分析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以及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及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知识。在本书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政治生活》包括公民、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国家制度,党的相关内容、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部分。像38题第1问,当代国际社会,看到题目马上想到当代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分点对应材料扣题分析。

《文化生活》主要描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及创新,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介绍当代文化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落后和腐朽文化现象,如何应对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简单说主要在讲马哲,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哲学的关系问题,包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的共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既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第二单元开始围绕马哲展开,马哲可以分为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展开。唯物论必然离不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主要讲人的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讨论了其中正确的认识、真理的相关内容;辩证法提出了四个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其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区分。第四单元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及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创造与实现。

从以上知识体系分析会发现,有些主体是有交叉的,如同样是政府,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角度,也可以是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角度。同样是个人,在经济中有个人的消费、就业问题,在政治生活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可以是文化生活中个人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所以,一旦混淆了考点,就容易导致整题失分,在平时的训练与复习当中,不仅要巩固基础考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只有知识扎实灵活,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分清试题题型,注重语言表述

第一,原因类,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做的依据、合理性等。如2016I卷38题第(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2016II卷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解答时可在原理前面加上“有利于”,从而转化角度,特别是意义类的,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措施类,包括启示类。这是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通常此类题目会限定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或者唯物论、认识论的角度等,此类设问,如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解答此类题目,最先要抓住与此考点的相关知识,迅速而简洁得罗列纲要,钩玄提要,并在理论前加上“要……”“坚持……”等,强调做法。

第三,评析类,包括谈谈对某种现象、观点的看法,或者“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较好区分,而有的试题中的观点有时候迷惑性较强,正误夹杂在一起,合理性与不合理因素并存。解答评析题切忌着急下笔,而应当先理清题目的思路,确认命题中的对错,这是解题的前提,然后回归课文原理。接着指出命题中的正确部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同时辨析题中的错误部分在哪里,说出理由。最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规范答题,原理加扣题分析

首先,确定要点,要有逻辑性,分点表述,每一点中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是什么,反对不分段落整体罗列,把要点序号化。

其次,回归教材,采用政治教材中的专业术语答题,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扣题分析,按照材料和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再次,保持卷面清晰,不乱涂乱改,整洁、俊美的书写可以为卷面添彩增色,为成功加码。

最后,可以考虑除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外,材料中是否还呈现出一些实际的、现实的原因及意义,这种往往是拔高题,要联系当前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时政热点中的精辟术语,进行创造性的总结,独立成点,获得有效分值。

上一篇:更可怕的“假装学习” 下一篇:加强课外自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