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时间:2022-08-22 03:52:24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

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的推动。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以受教育作为嫁入豪门的筹码,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也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二、近代女子教育目的的转变

1.贤妻良母式的教育。在清政府时期,顽固派一方面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继续强烈反对女子教育。“中西礼俗不同, 不宜设立女学。”其本质仍是传统的为男权服务的女性教育。维新派最初兴办的经正女学,目的是培养稍有文化、有妇德而身体健康的贤妻良母。后民国政府时期,虽前期有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与重视,但随着北洋军阀的上台,封建传统势力占据上风,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他们所推行的教育仍旧是把女性放在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最终教育目的就是把女性培养成贤妻良母。

2.救亡强国式的教育。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是以爱国救亡与民主革命为动力的。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面临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到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身上。出于救国的目的和“强种”的需要,他们认为必须兴办女子学校,一方面可以壮大民族救亡的革命队伍,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种进而国强。

3.独立人格式的教育。经过的洗礼,女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女性意识逐步增强,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男女平等教育思潮主张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比贤妻良母更重要的“社会的人”,她们有权利和义务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女子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新知识。并且在大学中实现男女同校,“人生痛苦,婚姻不顺为一大原因,而解除此弊在婚姻自由。欲婚姻自由,非有男女交际不可,而男女交际以男女同校之为最好人手方法”。自此,女子教育开始走向以培养自由的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为目的的教育。

三、对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1.平等是否真的“平等”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平等。纵观当代社会,即便女子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鼓吹百年,但是女性是否真的可以与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

首先,从教育的入学权利的平等性来说。虽然义务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失学以及辍学儿童,在这些儿童中,女童占了大部分。近来,湖南卫视有一期栏目叫做变形记,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在一些非常贫困的山区学校拍摄的,中间有几期节目中都有女童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继续学业,他们的父母也坦言,女孩子上学没有什么用处,到头来还不是嫁人了,家里孩子多,她不上学帮家里干活,还可以供养她弟弟上学。这并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家长的宣言,而是真切的存在于现今一个文明社会中,可见封建观念的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旧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人,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性别文化仍然流行。

其次,从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但是在专业的选择、就业的考虑中,女性是否能够做到与男性一样的考量,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身边,我们都可以看出,女性在专业选择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什么文科学校与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悬殊,因为大部分女性都选择了文科专业,这样的选择除了生理心理的因素除外,如何就业是最重要且最实际的问题,一些招聘单位公开打出“只招男性”或者“男士优先”的招聘要求,然而“只招女性”或“女性优先”的招聘单位却寥寥无几。这种就业上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个体有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都深深影响着女性学科专业的选择。但正由于社会的偏见,使待业女性就业难,就业女性升迁难。

2.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妇女走出了家庭,从事职业,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没有了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虽然走出家庭,但身上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很多妇女迫于各种压力,在结婚后又再回到家庭。广大女性在刚释重负后,又再度陷入新的困惑、彷徨和不安。家庭的责任与女性本身的母性都会影响女性的选择。另外,放眼看职场,在高层领导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女性在职业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发展前景,都会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其次,“教育一个男孩,只培养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培养。家庭教育主要来自母亲,妇人为一家之中心,立于家庭教师最适之位置。凡母亲者应是“精妙之教育家”。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绝对重要的,所以一个母亲受到怎样的教育,她就会怎样言传身教于自己的孩子。

综观一个女性,她是妻子、是母亲、是受教育者也是职业人,所以怎样让女性的多角色不产生冲突而兼顾合理,也是对当代女子教育的一个考量。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上一篇:体育游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唱响生命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