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时间:2022-08-22 03:30:11

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尤为必要。本文就此阐述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加大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通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当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极其重要。

1、地质灾害危害及成因

1.1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自然地质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20%~25%,造成人员伤亡成千上万,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这还是不包括地震灾害的情况下的数据。

1.2 地质灾害成因

(1)气候

气候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风暴、降水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其中降水引发的可能性最大,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强度、时间等都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短期时间内出现大强度降水以及长期阴雨,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

(2)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不同的地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质灾害,强风化带或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岩浆岩地区常常会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中,易形成陡倾的高边坡,常见崩塌地质灾害。在片理结构面发育的变质岩地区,因片理结构面延展性和面状特性,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在泥页岩发育的地带,因泥页岩中的高岭土等具有易膨胀、变形,且遇水软化的性质,则易发育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3)地形地貌

丘陵山区一般切割强烈,岩体破碎,且地形非常陡峭,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平原产生的地质灾害通常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或地裂缝等。

(4)人类工程活动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所有发生的地质灾害数的一半以上,这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可以由人力控制的,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经济活动的相对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开山造地、抽取地下水等破坏生态活动越发强烈,加剧了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且灾害类型多样化、地质灾害影响面广、造成损失巨大,而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是相互影响的,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人类活动也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活跃。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加强管理下,对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投巨资进行规模性治理施工,无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已进入技术成熟阶段,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但我国每年仍然会由于地质灾害导致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事故,同时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防治措施。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建议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

根据治理工程施工的特点建立项目部、施工工程处、施工班组三级管理网络;治理工作要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同时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出安全生产指导性文件,形成有针对性的安全规章制度以及施工工序操作规程;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应与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将其贯穿与工程施工过程中。

3.2 强化对危险源的辨识

强化对危险源的识别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具有地质环境复杂、施工中存在物体打击、起重伤害、作业条件差、危险性大、爆破事故、中毒和窒息危险,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且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急迫性。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辨识危险源,确定面临到的危险因素、事故隐患,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防范。

3.3 合理的施工设备和安全设施是治理工程的保证

治理工程的保证与施工设备和安全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工程中的安全设施要避免使用假冒伪劣的安全设备,所需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以及行业标准;(2)要保证设施装置的正确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3)工程中所用的设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测试、检修;(4)所用到的劳保用品需要符合国家标准;(5)对于和工程不匹配的施工设备,尤其是国家命令禁止和淘汰的施工设备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3.4 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要拟定工程整体安全工作计划,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5 施工安全教育

加强对施工安全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重要岗位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接受规范的安全专项培训,持证上岗;(2)工程项目中的施工人员需要接受 “三级教育”和专项技术培训;(3)由于工程施工中的工人多为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其自身的安全素质和自我防范意识都较低,且流动性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纪律、技术技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教育。

3.6 加强对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

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力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对分包施工单位必须审核其法人资格以及安全许可证资格;(2)与之签订生产安全合同,以此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3)对聘用的临时工或民工,需要分包单位进行具体管理以及项目部集中管理的双重管理办法,分包单位需要为临时工或者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项目部需要负责对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与之签订安全合同。

3.7 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狠抓隐患整改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的检查力度,是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必要手段。其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事故的发生。其中对于立体交叉作业或者是超常规施工需要特别重视,需要形成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制度,对施工现场、生产班组以及工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安全检查力度。

3.8 增加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施工属于高危行业,因此其安全措施经费应纳入工程预(概)算中,只有加大了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才能够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为施工中不可预见突发性生产安全事故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才能够有效的较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安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够确保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殷坤龙,张桂荣.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10(1).

[2]高骏.论岩土工程施工安全的控制[J].探矿工程,2002,(2).

上一篇:市政路桥施工中的预应力技术研究 下一篇:某地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期间的污染物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