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孔子人性论与其教育目的的契合点

时间:2022-08-22 02:08:42

试述孔子人性论与其教育目的的契合点

摘 要: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孔子人性论的理解,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孔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或“圣人”,把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与其教育目的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将发现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其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教育目的则是人性论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孔子;人性论;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15-0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其提出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性论思想,徐复观先生曾言:“中国正统的人性论,实由他奠定其基础。”[1]40《论语》中提及“性”字的地方仅有两处,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最能说明孔子人性论本质的是其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目的——培养“君子”或“圣人”中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本文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孔子人性论的基础——“天命”即万事万物的规律性

在徐复观先生《中国人性论史》一书中谈到:“人文精神之出现,为人性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非突然出现,而系经过长期孕育,尤其是经过了神权的精神解放而来的。”[1]10这意味着神权力量的下降,人文精神、人本主义力量的上升。在古时候,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认识与掌握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他们“似乎是通过卜辞而完全决定于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帝,”[1]10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主要是靠意识中的、虚无的“天”——神或帝支配的。

然而,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却保持着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无疑是极大的进步。孔子明确地说出不相信“怪、力、乱、神”同时,他也希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因此孔子在回答季路问事鬼神时便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些均体现了孔子无神论的世界观,“成为当时由宗教迷信思想过渡到无神论的桥梁。”[2]他更说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强而有力地说明了在孔子的世界观中,“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天”即为四时、百物等自然万物的运行与生长。在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天命”可以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把握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所言的“天命”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在认识和把握“天命”后,人们能够“下学而上达”最终做到不越规律而实现理想。

孔子对“天命”的理解有新突破,为其人性论的诞生提供了胚芽,使得对人性论的认识向前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尽管孔子在对待天命鬼神的时候也含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如他面对自己得意学生颜渊去世时,也发出了“穷则呼天”的词句:“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但这不能抹杀孔子对“天命”理解的积极一面,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方面在当时乃至后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之“性近”与“习远”

1.“性”即为人本性中的“善性”

在《论语》中,两处出现“性”字地方是,《论语·阳货》中所记载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所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仅仅孤立地把握这两处地方,难以确定孔子所言之“性”的真正意义,这需要结合《论语》的有关内容来加以思考。

邢■疏:“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惑,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性”则为“天性”,即人的本性、共性,是先天所具有的“相近”的共同物质,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之自然属性,这在《论语》中能找到有力的依据,如“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古之狂也肆……古之矜也廉……古之愚也直”(《论语·阳货》)。“进取”、“不为”、“肆”、“廉”、“直”都是血气心知的“性”表现出来的“善”,因此“性相近”的“性”只能是人的本性中的“善性”。

“性相近”之学说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孔子广收门徒,创立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顺应了“学术下移”的进步潮流。

2.“习相远”

人的本性中皆有善性,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为仁或为不仁,或为善或为不善呢?孔子在“性相近”后紧紧提出了“习相远”这一命题。“习”之本义为鸟多次地飞,但“习相远”之“习”已是它的引申义了,包括人自身的学习、与外界的频繁接触、或人的实践活动等均可视为“习”,因此,人们应慎其所习。

孔子“性相近”的命题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观念,而“习相远”则强调了后天对人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显然“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体现了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的统一。

三、孔子人性论与其教育目的的结合点

孔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士”,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根据《论语》等书的记载,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才有“圣人”和“君子”两种,前者是最高理想人才,后者是最低理想人才。孔子在培养“圣人”或“君子”这两种理想人才的过程无处不渗透着人性论的痕迹,其人性论的思想也时刻指导着他对理想人才的教育。

1.理想人才的道德品格顺应了人之“善性”

在孔子心目中,“圣人”这种理想人才难以实现,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最低的理想人才——“君子”的标准,这也是他自己努力以赴的目标。

孔子十分重视“君子”品格的养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由此看来,君子的品格可分为对己、对人两方面,对己应做到“修己”,对人则需做到“安人”、“安百姓”,只有先“修己”才能进一步“安人”“安百姓”。这是孔子注重的“仁德”修养,也一直是其教学思想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教学活动当中。

在人性论当中,孔子主要从善的方面进行说明“性相近”这一命题,“仁”作为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内容就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而“爱人”是一个以己为起点、推己及人、逐步扩充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亲人之间的关爱,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恭敬,这是“仁”得以确立的根本;其次,将这种血缘间的“爱”不断地加以培养,逐渐扩充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引发对他人的关爱,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求同存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将这种爱人、爱他人的情感运用到社会、国家中,以“仁”善待百姓,实施仁政,弘扬仁德,进而整个社会就能建立起安定、祥和的局面。由此可见,“仁者爱人”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善”,一种基于亲情,扩充至他人和社会的“善”,这说明孔子培养“君子”应具有的“仁”在内涵上与人性论的“性善”是相一致的,“仁德”在内涵上可以推导出“人性善”的内涵,而人性善则是以孔子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2.对理想人才所传授的内容是为了追求人之“善性”

孔子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道德教育,《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信当然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行”根据徐复观先生的解释,也主要指孝悌忠恕的内容,至于孔子言“文”,主要是西周的传统文章,而孔子传授这些文章的目的主要也是教育学生的行为能合乎“君子”的要求。可见,孔子“四教”就是为了追求人性中的“善性”。

同时,孔子传授的道德内容也非常广泛,如“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孙也,宁固”(《论语·述而》),提倡勤俭朴素的品德与作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则号召人与人交往应做到诚实守信;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也引导人们应像“君子”一样保持谦虚的精神,此外,孔子涉及的道德还包括孝、忠、恕、勇、中庸等等,这些都贯穿着“仁”的精神。

孔子道德教育的影响源远流长,在当代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其目的就是使人心存善性,使我们的人格能够更加的完善。

3.培养理想人才强调了“慎其习”的重要性

“习相远”这一命题也说明孔子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甚大,因此,孔子也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习”是有选择性和指向性的,它受到“仁”、“礼”的制约,因此,“习”应该趋于合乎“仁”、合乎“礼”。

《论语》中涉及“君子”的篇幅并不少,“君子”作为孔子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才,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作为“君子”,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据《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此,孔子认为“君子”在时刻都应修身养性,使人自身的欲念融入“仁”的理性之中,达到“仁”的境界,此外,“君子”应该以道义作为根本准则,按照礼仪来执行,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用忠诚来行动,“慎其所习”;其次,“君子”要注重道德修养,表里如一。作为“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孔子提出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个方面的规范,这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和重视,也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心态上,应该做到“求诸己”、“泰而不骄”,心境安定而不自满,懂得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最后,与人交往,“君子”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君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应做到“喻于义”、“讷于言,敏于事”、“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可见,作为孔子的最低理想人才——“君子”在自身修养、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需要时刻注意,“慎其所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人性论主要探讨的是人性内涵的问题,这为后来的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等学说奠定了基础。孔子对人性的探讨,首先承认“天命”即客观规律性,辨证看待在此之前的神论学说,这使得人性论学说进入一个新的起点,这也是人性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孔子人性论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性习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们的差异性是由于后天因素——“习”的影响,因此,应“慎其所习”。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人才——“圣人”或“君子”,孔子也努力地使其学生心存“仁”性,修身存德,这都是人性论中“善性”的重要体现。可见,孔子人性论思想是教育目的确立的思想渊源,人性论与教育目的之间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沈灌群.伟大的教育家孔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3).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下一篇:利用聊天工具建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