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马桑果中毒37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2 01:55:10

小儿马桑果中毒37例临床观察

马桑果是一种有剧毒的植物果实,儿童误食引起中毒病例常有发生,现将我科于1998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小儿马桑果中毒37例,现分折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均系接诊后或住院过程中确诊,共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1―12岁,其中―3岁12例,―7岁17例,―13岁8例。农村儿童28例,城市儿童9例。进食与出现症状的时间:―1h 6例,―2h 26例,―3h 4例,― 4h1例。所有患儿均在误食后5h内送入我科就诊,均有在野外误食马桑果病史。

1.2临床表现恶心、呕吐34例(91.89%)多为首发症状。少则3-4次,多则十几次,25例呕吐物中能见到紫红色马桑果汁或微红色果渣水;抽搐28例(占75.67%),轻者1-3次,重者10余次,表现为唇周发泔,神智不清,四肢抽动;流涎20例(占54.05%);腹痛15例(40.54%);精神萎靡12例(32.43%);烦躁不安10例(27.03%);昏迷8例(21.62%);发热13例(35.14%);头昏、头痛14例(37.84%)。体格检查:呼吸增快12例(32.43%),双侧瞳孔缩小10例(27.03%),扩大7例(16%),双肺可闻及干湿音5例(13.5%),腱反射亢进3例(8.1%),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5例(13.5%)。

1.3辅助检查 全部患儿做血、尿、便常规检查。血常规异常2例(54.05%),WBC(10-21.3)×109/L;4例尿中有红细胞及蛋白,便检均正常。全部病例均做肝、肾功检查,5例ALT升高100u/L;2例BUN升高。测电解质20例,低钠10例(50%),低钾5例(25%),低氯4例(20%)。

1.4抢救治疗均用生理盐水彻底洗胃,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输液,能量合剂,维生素C,适当地应用利尿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抽搐患儿给予地西泮0.3-0.5mg/kg静脉缓推,并肌注笨巴比妥钠7-10mg/kg,24h后用5mg/kg•d,连用3天左右。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脑水肿者加用20%甘露醇降颅内压,地塞米松0.5-1mg/(kg•d),每12小时静注1次,用2-3d。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细胞营养药物,保肝治疗,支持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

1.5结果 全部患儿均在5d内临床症状消失,住院3-7d,平均住院5d,痊愈出院,出院后未发生后遗症。

2讨论

马桑果为桑科植物,豌豆大小,每年5-6月份成熟,味甜略涩,有剧毒。其果实内有毒成分主要为羟基马桑毒素、氢化马桑果毒素等。可刺激大脑皮层引起兴奋、痉挛、呕吐等一系列中毒症状,毒理作用与印防已毒相似,且更剧烈和迅速,但作用时间短。

急性马桑果中毒以呕吐、抽搐为主要表现。反复呕吐及抽搐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脑水肿及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在治疗中清除毒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抽搐,防止脑水肿是抢救急性马桑果中毒的关键。印防已毒的作用机制为解除中枢的r―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它可治疗笨巴比妥类中毒。因此可用苯巴比妥钠以对抗马桑果中毒所致的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烦躁不安往往是抽搐的先兆,需对烦躁不安或者抽搐的患儿尽早使用苯巴比妥[1,2]。

马桑果中毒不仅损害神经系统,还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导致转氨酶升高及尿素氮升高。因此综合治疗不容忽视。只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吴端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08.

[2]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5.

上一篇: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早产的分娩方式探讨 下一篇:运用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