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社会师德失范的原因

时间:2022-08-22 01:26:58

浅析当代社会师德失范的原因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对师德的高度概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是师德的崇高境界。从古到今,教师一直在遵循着这一职业操守而甘当“春蚕”“人梯”。然而,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师德理念也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因此,找出师德失范的原因,对现行的师德进行补充、反思与构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当代社会 师德失范 原因反思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15-01

引言

教师被人们尊崇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现代社会,师德出现了失范的现象,面对师德的失范,我们必须从更为理性化的角度,找出师德失范的原因,对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补充、反思与构建。

一、传统师德与现代师德

(一)中国的传统师德

中国是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儒家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因此,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师德。概括起来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师德突出的是给学生当好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身首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与技术时,不仅要教好所传授的知识与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作人;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直到学生学会为止。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完成自我“修身”,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作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二)现代师德

我国的师德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沿袭着传统师德。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西方的教育理念与师德标准传入到我国,中国的传统师德受到了冲击与挑战,一时间,我国的师德陷入了盲区。直到2001年在“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把“以人为本,敬业奉献”作为现代师德的内涵提了出来。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3日正式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中提出了六条新标准:(1)爱国守法;(2)敬业爱生;(3)教书育人;(4)严谨治学;(5)服务社会;(6)为人师表。这就是我国目前最新的师德标准。

(三)师德失范类型

教师道德失范,是指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现象与行为。属于职业道德失范的范畴,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德育主体性力量的缺失。教师道德失范的类型主要有:(1)教师目的型;(2)价值取向型;(3)自我中心型。所谓教师目的型是指只授业不传道,育人目的淡漠化;所谓价值取向型是指重名利轻奉献,服务意识边缘化;所谓自我中心型是指我行我素,传统意识排斥化。

二、当代社会师德失范的原因

(一)外来思想冲击,理想失落,价值标准混乱

随着我国对外的改革开放,一些国外的新思想、新理念也涌入了我国。国际上一些老牌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势必冲击我国一些人对原有理想的失落。理想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反差使部分信念意志薄弱的教师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困惑,甚至是混乱。因此,多年积累、沉淀的优良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教师的传统美德存在不同程度的淡漠。

(二)市场经济大潮引起教师价值取向的偏颇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国有资产和利益财富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分配,因此,各行各业的利益收益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教师这个职业的利益与收益同社会上其他某些行业的人员相比明显失衡,曾几何时,一个大学教授的月薪不如一个卖茶蛋的。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利益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思想认识,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价值体系基础,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育系统内道德调控体系不健全导致师德建设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系统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但是,教育系统内部道德调控系统建设不够健全,因此而导致师德建设缺失。

首先,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中部分人因种种原因,根本就不想当老师,所以他们不会主动接受师德的教育,更不会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

其次,就这样走出校门时还存在着某些缺憾的师范毕业生,他们去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其师德修养是先天不足的,而这种不足,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在职教育和再教育来进行弥补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师范生师德方面的缺憾与不足在走上讲台前和在教师岗位上并没有得到重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中,至今未发现有与此相关的培训班或课程,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下降也是必然的。

第三,尤其是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教师,他们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长与生活的环节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因此,什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等这些高尚的师德情操在他们身上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三、结束语

面对当代社会师德的失范,我们不能置若罔闻。为了能把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师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教育、培训机制,使人民教师在金钱面前不拜金,视“孔方兄”如粪土;在利益面前不动摇,继续发扬教师无私奉献的“蜡烛”和“人梯”精神;在社会变革中,洁身自好,加强修养,练好内功,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固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美德。

张乐洲(l95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及外语教学法研究。

上一篇:试析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的保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