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2-03-13 02:10:41

试析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倍受关注。笔者以为父母过早离开,爱的长期缺位,是导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我国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最大。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12-01

一、父母缺位导致我国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缺失

亲子依恋指的是儿童与第一照看人(一般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状态,它标志着亲子关系是否稳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起点。虽然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难以承担好教育孩子的职责以及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我国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都有关系,但亲子依恋缺失是导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

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孩子最渴望的不离不弃的陪伴对象一般是妈妈,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妈妈既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又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觉得妈妈太重要了,以至于每当照顾他们的母亲离开他们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并因此哭泣,甚至觉得自己的世界仿佛坍塌了。母亲的长期离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也使孩子不容易信任他人,由此产生心理障碍。

亲子依恋主要形成在童年早期,相对具有稳定性,但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依恋形成后如果遭遇较大的生活事件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说父母离异或去世)。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亲子长期分离,也属于他们生活中比较大的事件,当他们感觉照顾被中断、依恋对象不可接近时,原有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发生破裂,遭遇亲子依恋关系破裂的留守儿童同样易发心理疾病。

二、父母缺位导致我国留守儿童情绪宣泄受抑

儿童有被父母倾听的需求,父母的倾听可以对儿童起到很好的心理调适作用。父母充满关爱的、耐心的倾听,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出不良情绪,重新恢复自信与希望,还可使儿童更加信赖父母,敢于对父母透露心事、寻求帮助。如此十分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最好停下其他的事倾听孩子,给予孩子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的机会。哭泣是孩子治疗情感伤害的必要过程,哭泣的时候父母如在身边,孩子会从心理上感到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关心和支持,情绪会渐渐放松、好转起来。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或认可孩子的情绪,这只是在帮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帮助孩子驱逐烦恼和不安,使孩子恢复理智、正常思维。孩子在哭泣、宣泄烦恼的时候可能会口无遮拦地对父母说出抱怨父母的话,这种抱怨并不代表孩子对于父母的全盘评价,这实际上只代表孩子急于倾诉委屈、排除烦恼而已,只要孩子在父母的倾听下摆脱了不良情绪,就会重新注意到父母对自己有多好。孩子越是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注与支持,父母越是表现得慈爱温和,孩子就越能充分地向父母显露他的情感,会哭得越久越厉害,哭过之后,就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孩子的爱心、自信心不断增长的迹象,就是对父母倾听的报答。

虽然倾听孩子本身并不复杂,但对我国双亲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实践起来却颇为不易。我国双亲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存在倾听孩子的便利条件,他们很难在孩子孤独、悲伤、惊恐、受到伤害的时候适时地来到身边倾听孩子,加之我国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在与孩子进行电话沟通的时候也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而其他的监护人又很难承担好这种倾听的责任,这些导致我国双亲留守儿童的情绪宣泄长期受到压抑,不易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这显然也促进了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的发生。

三、父母缺位影响了我国留守儿童的道德内化

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我国留守儿童父母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到我国留守儿童的道德内化,也是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产生的一个因素。

道德内化是指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个体将社会的道德规则、要求转化成个体自身的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个体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举止行为也符合道德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道德内化而言,诱导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有研究者系统的比较了诱导、爱的取消以及暴力手段这三种训育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诱导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爱的取消以及暴力手段所起的作用则不理想,还会导致儿童出现焦虑与抵触的情绪。总之,对于孩子的道德内化而言,最好的训导方式就是诱导。

诱导孩子首先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接触,然而,尤其对于我国双亲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长期与孩子远离根本不具备这一条件。至于我国大多数双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么在认知水平方面不具备良好的诱导孩子的条件,要么根本就没有精力或耐心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诱导,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实现道德内化。

【参考文献】

[1]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美)惠芙乐(著),陈平俊等(译).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3]张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张丽娜(1979-),女,河南巩义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大学生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 下一篇:试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